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來自金融領域的代表委員積極建言獻策。全國政協委員、恒銀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江浩然帶來了《關于促進消費信貸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提案》。
在積極營造健康向上的輿論環境方面,江浩然建議國家金融監管部門、網信部門推動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建設,正面宣傳消費信貸行業在促進消費、擴大內需等方面的重要價值,聯合構建消費信貸行業輿論環境整治的長效機制,重點加強對相關網絡自媒體平臺的治理,加大依法監督與處罰力度,針對關鍵問題及時澄清,避免輿論發酵誤導公眾、損害行業形象。
近年來,我國公眾消費信心、消費意愿以及消費能力大幅提升,消費信貸行業迎來黃金發展期,社會民眾對消費信貸的認知度與接受度大幅提升,不過,行業仍面臨著一系列問題和挑戰。一方面,消費者金融素養與能力有待提高,難以區分正規消費金融與非法高利貸,容易受到誘導欺騙,且消費者進行消費信貸自我管理的水平有待提高;另一方面,社會上特別是在網絡平臺中存在一些負面輿情,對行業進行誤讀和曲解,造成消費者不信任甚至恐慌,制約了消費信貸行業健康發展。
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中國消費金融公司發展報告(2023)》顯示,截至2022年末,消費金融公司服務客戶人數突破3億人次,達到3.38億人次,同比增長18.4%;資產規模及貸款余額雙雙突破8000億元,分別達到8844億元和8349億元,同比增長均為17.5%,高于經濟和消費增速,為恢復和擴大消費需求作出了積極貢獻。
消費信貸行業市場現狀分析
我國居民消費需求呈現出從產品需求到產品和服務需求并行的轉變,消費增長越來越多地與消費結構升級特別是發展型消費相關。因此,“金融+消費”處于亟待各方助力、加速釋放動能的關鍵時期,要從需求端和供給端協同發力,推動市場強起來、旺起來、活起來。
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看來,金融的任務不僅僅是擴大消費,更是要助力消費結構升級。金融助推消費不僅僅是短期政策工具,更是長期戰略制度安排。
消費是驅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也是“優化金融服務”的要點之一。通過盤活金融資源,真正把金融資源投入到百姓生活、企業生產的關鍵環節,從而提升金融服務質效,進一步促進實體經濟發展,提高民眾的收入預期,增強消費信心,真正啟動消費內需引擎。以往的金融助力消費往往是在消費的基礎量和基礎面上做文章,對消費新模式以及消費軟環境的改善考慮得較少,忽略了質的提升,而消費結構的提升將是帶動經濟整個結構、產業結構提升的關鍵所在。
截至2021年末,狹義消費信貸余額規模已從2014年的4.2萬億人民幣上升至17萬億人民幣,呈現出22.1%的年復合增長率。在消費推動GDP增長的基本趨勢下,國內消費環境的豐富化、消費場景的多元化以及消費產品的升級化不斷刺激居民消費。預計到2026年,中國狹義消費信貸余額規模將以7.9%的年復合增長率增速持續增長,接近25萬億人民幣。
供給側方面,互聯網金融與金融科技等因素驅動了消費金融的快速發展,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加便捷、多樣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需求側方面,居民收入的上升和新消費主義的崛起顯著提升了用戶對消費金融的接受度和使用意愿。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為借貸行為提供了支撐,同時,醫療、教育等享受型高階消費在居民消費結構中占比上升,進一步推動了消費金融的發展。
2021年3月,央行發布的第3號公告則要求從事貸款業務的機構(包括消費金融公司)必須以明顯方式展示貸款年化利率,確保貸款成本的透明度。這一要求有助于提高消費者對貸款成本的認知,推動市場的健康發展。
到了2022年11月,原銀保監會發布的《銀行保險機構公司治理監管評估辦法》首次將消費金融公司納入監管范圍,這在《消費金融公司監管評級辦法(試行)》的基礎上,對各級別的監管方式進行了明確。這一政策的實施意味著消費金融公司的監管要求將更加細化,并逐漸與銀行、保險等機構的監管標準看齊。
2023上半年,我國消費潛力逐步釋放,消費恢復態勢向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7588億元,同比增長8.2%,增速比一季度加快2.4個百分點;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7.2%,明顯高于去年。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時強調,要積極擴大國內需求,發揮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通過增加居民收入擴大消費,通過終端需求帶動有效供給,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
據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消費信貸行業市場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分析:
消費信貸作為支持居民消費和實體經濟的助推器,其健康有序發展關乎國家戰略的落地成效,深入系統地研究消費信貸對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促進作用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消費信貸市場存在的問題和行業發展的難點
(一)中國消費信貸市場存在的問題。1.消費信貸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雖然互聯網消費信貸具有普惠性特征,但由于我國全國性或地方性的信用監控制度還未完全建立起來,對不同人群的信用難以進行長期有效的監控,信貸資金方為保護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失只能以消費者職業、年齡、戶籍、收入水平等作為借貸依據,從而造成不同消費者的消費信貸機會不同,造成消費信貸市場出現機會不公平的現象。不僅如此,在消費信貸市場中,消費信貸機構主要集中在商業銀行與幾家大型互聯網平臺企業中,難以形成多元的信貸機構競爭局面,貸款人對于費率擁有絕對的定價主導權,不能充分調動消費信貸市場的活躍度。
2.消費信貸不良貸款逐漸上升。消費信貸的發展極大地提升了金融的服務范圍與業務量,提升了金融的普惠性,但受多方面因素影響,我國部分消費信貸企業出現不良資產。一是互聯網消費信貸的客戶群體以沒有征信記錄或信用較低、難以從傳統渠道獲得貸款的人群為主,加之消費信貸完全基于個人信用而沒有抵押擔保,貸款人違約成本較低,更容易出現逾期還款、無法還款甚至惡意拒償的問題。二是隨著銀行資本約束趨緊,消費信貸企業紛紛加大對零售業務布局與投入,提高了個人消費信貸比例,導致高回報的信用類消費貸款占比不斷提升,帶來了更大規模的個人消費貸款不良資產余額。
3.行業同質化競爭日益嚴重。隨著互聯網快速發展運用,各大金融機構以及其他行業的頭部企業都紛紛加入了消費信貸領域,使得行業的競爭日益加劇。主要表現在消費信貸行業的競爭方式逐漸從增量客戶的競爭轉向存量客戶的競爭,從不同客群、不同產品之間的差異化競爭,轉向相同客群、同類產品之間同質化的價格競爭,從低水平的市場規模競爭,轉向高水平的服務質量的競爭,從產品和價格的競爭逐步轉向內部技術和管理能力的競爭。同時,價格競爭必然使得消費信貸價格不斷下降,行業收益率也將趨于下降。
想要了解更多中國消費信貸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消費信貸行業市場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