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倉儲物流市場規模不斷擴大
根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的《中國數字化倉儲發展報告〔2024〕》,近年來我國倉儲物流市場規模不斷擴大,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數字化倉儲發展潛力巨大。報告顯示,近年來我國倉儲行業市場規模由2019年的882.9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1533.5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14.8%,倉儲物流市場規模不斷擴大。
倉儲物流作為現代供應鏈體系的核心環節,已成為支撐國民經濟高效運轉的重要基礎設施。隨著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制造業轉型升級以及消費市場多元化需求的釋放,中國倉儲物流行業近年來呈現爆發式增長,智能化、綠色化、標準化成為行業升級的主旋律。政策層面,《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等文件明確提出加強倉儲物流設施建設,推動智能技術應用與綠色低碳轉型。與此同時,物聯網、人工智能、自動化分揀等技術的滲透,正重塑倉儲運營模式,冷鏈物流、跨境倉儲、云倉協同等細分領域加速崛起,行業進入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
當前,中國倉儲物流市場呈現“多極驅動、區域分化”的特征。從需求端看,電商平臺與直播帶貨的繁榮推動倉儲網絡向“分布式+即時配送”模式傾斜,2023年電商物流訂單量同比增長23%,帶動智能倉儲管理系統(WMS)普及率提升至42%。制造業領域,汽車、醫藥等行業對高標倉、自動化立體庫的需求激增,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倉儲用地租金年漲幅達12%。供給端則呈現龍頭企業主導與中小企業差異化競爭并存的局面,順豐、京東等企業通過布局智能物流園區和無人倉技術鞏固市場份額,而中小企業在縣域冷鏈、農產品預處理等垂直領域挖掘增量空間。
政策紅利進一步催化行業變革。例如,江蘇省推動縣級寄遞公共配送中心建設,河南省規劃建設國家智能化倉儲物流示范基地,區域政策差異化特征明顯。然而,行業仍面臨倉儲用地成本攀升、高端技術人才短缺、同質化競爭加劇等挑戰。數據顯示,2024年一線城市倉儲空置率降至5.3%,部分企業開始探索“共享倉儲”“屋頂光伏+物流”等創新模式以降低成本。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倉儲物流行業市場形勢分析及投資風險研究報告》分析:
智能化技術正成為倉儲物流升級的核心引擎。在硬件層面,自動化立體倉庫占比從2020年的18%提升至2024年的35%,AGV機器人、無人叉車在大型物流園區的滲透率超過60%。軟件系統方面,基于AI的智能調度平臺可動態優化庫存周轉率,某頭部企業應用機器學習算法后,倉內分揀效率提升40%,庫存準確率達99.6%。值得關注的是,數字孿生技術開始應用于倉庫仿真建模,幫助企業在新建倉儲設施前預測運營瓶頸,減少試錯成本。
綠色化轉型同樣取得突破。新能源物流車保有量突破80萬輛,占城市配送車輛的32%;上海某冷鏈園區通過“光伏+儲能”系統實現80%用電自給,年減碳量達1.2萬噸。此外,循環包裝、可降解材料在生鮮物流中的應用比例提升至28%,政策引導與市場需求共同推動可持續發展理念落地。
展望2030年,中國倉儲物流行業將呈現三大趨勢:其一,技術融合深化,5G+邊緣計算推動倉儲設備實時互聯,區塊鏈技術增強供應鏈透明度;其二,服務模式創新,基于大數據的“按需倉儲”平臺興起,中小微企業可通過云倉系統實現彈性庫存管理;其三,區域協同增強,京津冀、粵港澳等城市群將形成“核心樞紐+衛星倉”的多級網絡,中西部陸港型物流樞紐加速崛起。
新興市場潛力不容忽視。跨境電商帶動保稅倉需求年均增長25%,RCEP協定下東南亞跨境倉儲投資熱度攀升;生鮮電商推動冷鏈倉儲規模突破5000億元,醫藥冷鏈的溫控精度要求趨近±0.5℃。與此同時,農村物流“最后一公里”建設進入攻堅期,縣域智能共配中心預計覆蓋80%的鄉鎮,農產品上行物流成本有望降低30%。
中國倉儲物流行業正處于從規模擴張向質量升級轉型的關鍵期。智能化與綠色化的雙輪驅動,不僅重塑了倉儲作業流程,更催生出無人倉、數字供應鏈等新業態。政策引導下的基礎設施完善,為企業布局智慧物流網絡提供了戰略機遇,而技術迭代與市場需求變化則要求企業持續提升運營柔性和創新能力。
未來五年,行業將面臨技術投入與短期盈利的平衡挑戰,龍頭企業需通過生態圈構建鞏固優勢,中小企業則需聚焦細分領域打造差異化競爭力。隨著“雙碳”目標推進,綠色倉儲認證體系、碳足跡追蹤技術將成為競爭新維度。在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中國倉儲物流企業有望通過技術輸出與模式創新,深度參與國際供應鏈重構,最終實現從“物流大國”向“物流強國”的跨越。
想要了解更多倉儲物流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倉儲物流行業市場形勢分析及投資風險研究報告》。報告對中國倉儲物流行業的內外部環境、行業發展現狀、產業鏈發展狀況、市場供需、競爭格局、標桿企業、發展趨勢、機會風險、發展策略與投資建議等進行了分析,并重點分析了我國倉儲物流行業將面臨的機遇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