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升溫加快、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2023年全球氣候狀況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溫室氣體濃度、地表溫度、海洋熱量和酸化、海平面上升、南極海冰面積和冰川消融等多項氣候變化指標創下新紀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6月,全球氣溫連續13個月創下新高,且連續12個月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1.5攝氏度。
在天氣復雜程度日漸升級的同時,數值預報業務支撐能力也在不斷提升,成為預報精準的底氣。從短時臨近預報到短期預報再到中期和延伸期預報、氣候預測,預報預測業務體系全方位升級,小到捕獲雷暴大風動態,大到預測未來天氣趨勢,無縫隙預報預測能力逐漸增強。
氣象探測系統是指利用各種氣象觀測設備和技術,對大氣、海洋、陸地等環境要素進行監測、分析和預報的系統。它主要包括地面觀測系統、高空觀測系統、衛星遙感系統、雷達探測系統等。這些系統共同構成了現代氣象科學的基礎設施,為人類社會提供了精準、實時的氣象數據。
中國氣象探測系統的建設歷程與我國氣象事業的發展歷程相適應,主要經歷了基礎業務建設階段、快速發展階段,當前正處于高質量發展時期。
中國在氣象探測系統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技術突破和創新成果。例如,自主研制了多種自動化觀測設備,并實現了鄉鎮全覆蓋;成功發射了多顆高性能氣象衛星,并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極軌衛星接收網絡;實現了雙偏振天氣雷達的批量生產和應用,并開展了相控陣天氣雷達的研制工作。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氣象探測系統行業運營態勢及未來投資方向咨詢報告》分析: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氣象事業的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支持氣象探測系統的建設和發展。例如,《全國氣象現代化發展綱要(2015-2030年)》和《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等文件明確了未來氣象探測系統的建設目標和任務。
據中國氣象局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我國氣象業務基礎能力總體已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建成了近7萬個地面氣象觀測站、236部天氣雷達、7顆在軌風云氣象衛星組成的綜合立體氣象觀測網,多項氣象觀測裝備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氣象預報預測準確率穩步提升。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和對氣候變化的應對需求的增加,對氣象探測系統的需求也將保持穩定增長。特別是在農業、交通、電力、環保等領域,氣象探測系統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唯一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兩個系列氣象衛星的發展中國家。風云氣象衛星服務海洋、農業、生態環境等近百個領域或行業,國內用戶超過2700家,投入產出比超過1∶40,惠及全球121個國家和地區。
隨著遙感技術、衛星技術、計算機技術等的發展,氣象探測系統的性能和效率將得到進一步提升。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氣象探測設備的自主學習和自適應調節,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氣象探測設備的無線連接和遠程控制等。
中國政府將繼續加大對氣象事業的投入力度,完善氣象探測系統的建設和運行。同時,出臺更多政策措施支持氣象探測系統的發展和應用。
想要了解更多氣象探測系統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氣象探測系統行業運營態勢及未來投資方向咨詢報告》。報告對我國氣象探測系統行業的供需狀況、發展現狀、子行業發展變化等進行了分析,重點分析了國內外氣象探測系統行業的發展現狀、如何面對行業的發展挑戰、行業的發展建議、行業競爭力,以及行業的投資分析和趨勢預測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