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氣象探測系統行業概述
氣象探測系統是自動從陸基、海基、空基氣象探測網獲取各種氣象探測資料的設備體系。它使探測、運算、傳送等工作實時自動化,探測項目的完善性和先進程度因需要和各國技術條件不同而異。
氣象探測系統包括全球衛星氣象探測系統、中尺度氣象探測系統、大氣邊界層氣象探測系統、雷達氣象探測系統和地基氣象探測系統等。
以產業鏈的角度來看,上游主要涉及氣象探測設備的原材料供應商和零部件制造商。這些供應商提供基礎材料和技術支持,如傳感器、電路板、線纜、電池等,其質量和性能直接影響到氣象探測設備的精度和可靠性。中游包括氣象探測設備的研發、制造和測試。研發環節涉及氣象探測技術的創新,如新型傳感器的設計和信號處理算法的開發;制造環節則是將原材料和零部件加工成氣象探測設備;測試環節則是對設備進行性能測試,確保設備的穩定性和可靠性。下游主要是氣象探測設備的應用領域,包括氣象部門、科研機構、高校等。這些領域利用氣象探測設備獲取氣象數據,為氣象預報、氣候研究、環境監測等提供數據支持。
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2023年全球氣候狀況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溫室氣體濃度、地表溫度、海洋熱量和酸化、海平面上升、南極海冰面積和冰川消融等多項氣候變化指標創下新紀錄。
報告顯示,2023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全球溫室氣體濃度、地表溫度等多項氣候變化指標創下新紀錄。而2024年地球可能更熱,為此,世界氣象組織向全球發出紅色警報。報告稱,2023年,熱浪、洪水、干旱、野火等影響了數百萬人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數十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在天氣復雜程度日漸升級的同時,數值預報業務支撐能力也在不斷提升,成為預報精準的底氣。從短時臨近預報到短期預報再到中期和延伸期預報、氣候預測,預報預測業務體系全方位升級,小到捕獲雷暴大風動態,大到預測未來天氣趨勢,無縫隙預報預測能力逐漸增強。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中國氣象探測系統市場現狀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分析:
氣象探測系統是國家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重要手段。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和對氣候變化的應對需求的增加,對氣象探測系統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
從濱海到內陸,從島嶼到大漠,我國正成為世界范圍內探空氣象觀測業務大國。預計到2025年底,我國將建成全國觀測無縫隙的地-空物聯網,基本完成P頻段北斗衛星導航氣象探空業務系統升級換代和業務準入。
2023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向中國氣象局批復北斗探空業務無線電頻率,將400.35—400.95兆赫茲頻段規劃用于全國北斗衛星導航氣象探空業務。
我國政府對氣象探測系統行業給予了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全國氣象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25年,將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適應需求、結構完善、功能先進、保障有力的氣象現代化體系更加健全,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的能力進一步提升,氣象服務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能力顯著增強”,為未來氣象行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不斷應用和推廣,氣象探測系統將更加智能化和自動化。未來的氣象探測系統將能夠實現對氣象要素的實時監測、自動分析和預警預報等功能。
想要了解更多氣象探測系統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氣象探測系統市場現狀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報告根據氣象探測系統行業的發展軌跡及多年的實踐經驗,對中國氣象探測系統行業的內外部環境、行業發展現狀、產業鏈發展狀況、市場供需、競爭格局、標桿企業、發展趨勢、機會風險、發展策略與投資建議等進行了分析,并重點分析了我國氣象探測系統行業將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對氣象探測系統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及前景作出審慎分析與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