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質檢測是指對水體中各種污染物的含量、性質、數量、種類、變化趨勢等進行的測量和評估,以確定水體的水質狀況和環境健康水平。水質檢測可以評估水體是否符合相關標準,預測其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影響,為環境管理和污染控制提供依據。
水是構成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七大營養素(礦物質、脂類、蛋白質、維生素、碳水化合物、水和膳食纖維)之一,對人體健康起著重要的作用。科學、合理、安全的飲用水,才能保障生命的健康生存。
根據《2022年城鄉建設統計年鑒》,2022年我國用水總量5998.2億立方米,較2021年增加78.0億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工業用水、農業用水分別占15.10%、16.14%、63.04%。2022年,我國城市用水人口增至5.61億人,較2021年增加0.05億人;城市供水總量674.41億立方米,較2021年增長0.16%。隨著國內城鎮化加快推進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自來水需求量和飲用水標準逐漸提高。
2022年3月15日,最新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正式發布,于2023年4月1日正式實施。本次為時隔16年后再次修訂發布,是我國開展飲用水水質監督管理的重要依據。對提升我國飲用水水質、保障飲用水水質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目前,我國水質檢測體系已經比較成熟,最常見的水質檢測包括環境水體檢測和水污染源檢測,而水質檢測技術包括采樣技術、測試技術和數據處理技術等。在實際工作中,要根據水資源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檢測方式和相關技術。
對于排污企業來說,檢測其排出的廢水時,要科學使用水污染源檢測方法,而且要根據企業生產產品種類、生產方式和產品材料決定使用技術,從而保證水質檢測的準確性。
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萬億立方米,地下水0.83萬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為2240立方米,在世界銀行連續統計的153個國家中居第88位。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水質檢測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規劃咨詢綜合研究報告》分析:
水質檢測可以評估水體是否符合相關標準,預測其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影響,為環境管理和污染控制提供依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到2035年,要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全面提升環境基礎設施水平,構建集污水、垃圾、固廢、危廢、醫廢處理處置設施和監測監管能力于一體的環境基礎設施體系,形成由城市向建制鎮和鄉村延伸覆蓋的環境基礎設施網絡。
“十四五”期間《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2020-2035年)》中指出隨著我國環境狀況的改善,水質監測逐步向水生態監測轉變。同時“十四五期間”將對水質監測網絡做進一步優化,例如國控斷面數量將從2050個整合增加至4000個左右。
數據顯示,2022年1—12月,3641個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中,水質優良(Ⅰ—Ⅲ類)斷面比例為87.9%,同比上升3.0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為0.7%,同比下降0.5個百分點。主要污染指標為化學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和總磷。
2023年1—6月,3641個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中,水質優良(Ⅰ—Ⅲ類)斷面比例為87.8%,同比上升2.1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為1.0%,同比下降0.1個百分點。主要污染指標為化學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和總磷。
2023年1—6月,監測的208個重點湖(庫)中,水質優良(Ⅰ—Ⅲ類)湖庫個數占比80.3%,同比上升4.1個百分點;劣Ⅴ類水質湖庫個數占比5.3%,同比上升0.1個百分點。主要污染指標為總磷、化學需氧量和高錳酸鹽指數。
報告對我國水質檢測的行業現狀、市場各類經營指標的情況、重點企業狀況、區域市場發展情況等內容進行詳細的闡述和深入的分析,著重對水質檢測業務的發展進行詳盡深入的分析,并根據水質檢測行業的政策經濟發展環境對水質檢測行業潛在的風險和防范建議進行分析。
想要了解更多水質檢測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水質檢測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規劃咨詢綜合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