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河流水庫眾多,由于自然地理環境特殊,許多河流存在水土流失現象,全國平均每年約有14億噸泥沙淤積水庫、河道、湖泊和灌渠,18億噸泥沙進入河口和海洋,并主要淤積在各江河的下河段和入海口附近,因此存在大量的疏浚需求。
一、疏浚工程簡述
疏浚工程是一種采用挖泥船或其他機具以及人工挖掘水下的土石方并進行輸移處理的工程。它的主要任務包括開挖新的航道、港池和運河,浚深、加寬現有航道和港池,開挖碼頭、船塢、船閘及其他水工建筑物的基槽,以及與開挖相結合吹填陸域(一般稱吹填工程)等。
疏浚工程屬于基礎性建設,對于農田水利建設、水系綜合治理、吹填造陸、提高港口運航能力以及水下埋設管道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疏浚工程大致可分為基建疏浚、維護疏浚、環保疏浚及吹填疏浚四類。
二、疏浚工程行業發展環境
2019年至 2021年,國家相關部委先后發布《黃河生態環境保護總體方案》、《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指導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河流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十四五”期間將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立足流域整體和水資源空間均衡配置,加強跨行政區河流水系治理保護和骨干工程建設,強化大中小微水利設施協調配套,提升水資源優化配置和水旱災害防御能力。
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造船完工量4232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1.8%;新承接訂單量7120萬載重噸,同比增長56.4%;截至2023年底,手持訂單量13939萬載重噸,同比增長32.0%,所有指標第一次實現2位數增長。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中國疏浚工程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策略預測報告》分析:
在2023年中國造船業統計數據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三大指標占國際市場份額分別是50.2%、66.6%和55.0%,首次全部超過50%。數據顯示,我國高技術、高價值船型的新接訂單量創2008年以來新高
從工業和信息化部了解到,一季度我國造船三大指標保持同步增長,造船大省的表現突出,全國造船完工量的90%為出口船舶。今年1—3月,我國造船完工量1235萬載重噸,同比增長34.7%;新接訂單量2414萬載重噸,同比增長59.0%;手持訂單量15404萬載重噸,同比增長34.5%。以載重噸來計算,三大指標分別占到了全球總量的53.8%、69.6%和56.7%。
從造船省市分布來看,江蘇、上海、遼寧、山東、浙江5個省市的造船完工量總數占到全國總數的90.1%。
疏浚行業已有數百年歷史,其中又以中國最早利用人工疏浚方法發展航運、進行排洪與灌溉。后隨著港口口岸的開放逐步開始發展現代機械疏浚業。
近年來受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城鎮化進程加快、人口增長和氣候變暖等因素驅動,疏浚業務持續發展,市場容量穩步增長。
三、疏浚工程市場需求
傳統的基建疏浚和維護疏浚仍舊在疏浚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對外貿易穩中有升、港口吞吐量不斷增長,《全國沿海港口布局規劃》劃分的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灣、東南沿海和西南沿海港口群以及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均對基建疏浚及后期維護疏浚業務形成了旺盛的市場需求。
疏浚業務主要依賴于疏浚裝備以及專門的技術人才,對相關的配套服務要求較低。80年代前,我國挖泥船等核心疏浚裝備技術較為落后,設計創新能力不強,只能依靠進口;90年代開始,隨著一大批具有高技術含量的疏浚裝備相繼問世,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結束,相反還開始了自己的對外輸出。
隨著港口、航道、農田水利及沿海城市的發展,疏浚作業領域也得到了較大程度的延伸,從傳統的港口航道疏浚及維護、江河湖泊治理及水利設施興建,先后拓展至農田水利與水庫建設及維護、國防工程建設、環境保護疏浚、吹填造陸等領域。
疏浚工程行業研究報告旨在從國家經濟和產業發展的戰略入手,分析疏浚工程未來的政策走向和監管體制的發展趨勢,挖掘疏浚工程行業的市場潛力,基于重點細分市場領域的深度研究,提供對產業規模、產業結構、區域結構、市場競爭、產業盈利水平等多個角度市場變化的生動描繪,清晰發展方向。預測未來疏浚工程業務的市場前景,以幫助客戶撥開政策迷霧,尋找疏浚工程行業的投資商機。
想要了解更多疏浚工程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疏浚工程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策略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