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技術是將電信號轉換為視覺信息的技術,主要包括陰極射線管顯示技術(CRT)和平板顯示技術。其中,平板顯示技術主要包括等離子顯示(PDP)、液晶顯示(LCD)、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OLED)等技術路線。OLED是LCD之后最具潛力的平板顯示技術。隨著OLED性能優勢帶來的需求增長逐漸擴散至全尺寸領域,疊加供給側國內本土產能布局逐步完善,OLED有望進一步提升其在各個尺寸應用場景下的滲透率,同時助推OLED產業鏈上中下游國產化替代進程。
OLED一般由基板、陽極、空穴功能層、有機發光層、電子功能層、陰極組成類似“三明治”的結構。其中,靠近陰極的電子功能層及靠近陽極的空穴功能層從兩端包夾有機發光層,載流子分別從陰/陽極進入,通過電子及空穴層形成電流,驅動發光層中的紅、綠、藍三色有機材料發光。基板也稱背板,OLED主體結構蒸鍍在其上方。
目前全球顯示技術路線主要分為自發光式和非自發光式,分為LCD和OLED兩大類,分別對應當下主流的OLED和TFT-LCD技術。隨著顯示技術的持續發展及下游市場對顯示屏需求的不斷增加,整個市場呈現快速成長、技術持續更迭的趨勢。目前TFT-LCD仍然是顯示市場的主流技術,但隨著OLED、mini-LED和micro-LED等新型顯示技術的成熟,新型顯示技術的應用場景不斷豐富、滲透率不斷提升。
LCD與OLED技術特點比較,OLED在色彩表現、柔性顯示、面板厚度、可視角度、響應速度、耗能等方面展現更優的性能表現。由于技術原理不同,OLED與LCD各有優劣特點。LCD需要使用背光源,在電壓控制下液晶層偏折背板白光,透過濾光片生成不同色彩,進而呈現顯示效果。而OLED不需背光源和液晶層,直接采用有機紅綠藍熒光材料自主發光,在減少厚度同時使柔性顯示、折疊顯示成為可能。另外,LCD由于大量像素點共享常亮背光源,理論能耗相對較高,而且存在高亮色彩“光暈”、黑色不純粹等色彩效果問題。而OLED可控制每個像素獨立發光,精準控制顯示像素、關閉即可實現純黑效果,色彩對比效果更強,理論能耗相對較低。相對地,OLED使用的有機發光材料具有壽命較短的缺陷,同時相對一般傳統LCD產品制作流程較復雜、成本較高。
按照背板驅動、封裝材料及襯底材料、發光技術、串聯式等分類維度,OLED可進一步分類。
(1)按照背板驅動方式分類
PMOLED被動式驅動(Passive-matrixOLED,也稱無源驅動):采用玻璃背板,驅動和控制功能由外接的驅動IC完成,結構相對簡單、成本低,但可能存在同行/列像素交叉串擾的問題。
AMOLED主動式驅動(Active-matrixOLED,也稱有源驅動):為當前OLED應用主流,在外接驅動IC同時通過TFT背板驅動電路控制單個像素發光,可以有效保證單個像素發光的獨立性,但結構相對復雜、成本較PMOLED更高。由于AMOLED顯示性能更強、更適用于分辨率較高的屏幕場景,為目前主流的OLED背板驅動方式。
MicroOLED:也稱硅基OLED,是AMOLED的技術拓展,將背板材料換成硅晶圓且無需外接驅動IC,節約了內部空間,具有分辨率高、體積小等特點。MicroOLED的制作工藝更加復雜,近期技術逐步成熟,主要應用于AR/VR等近眼顯示領域。
(2)按照封裝材料和襯底材料分類
按照封裝材料和襯底材料不同可以分為剛性、柔性、混合OLED。剛性OLED采用玻璃基板和封裝,制造成本和材料相對更低;柔性OLED封裝采用的是薄膜封裝(TFE),并從一開始采用的塑料襯底,到現在廣泛應用的聚酰亞胺(PI),來承受制備流程的熱蒸鍍工藝中400℃以上高溫,讓襯底保持穩定;混合OLED則采用剛性的基板和薄膜封裝,兼具了低成本和可彎曲的特性。
在發展趨勢上,由于性能差異,當柔性OLED價格下降時,小尺寸剛性OLED市場空間存在被擠壓風險,中尺寸剛性OLED市場相對穩定。混合OLED可以應用于IT設備和車載顯示器,目前海內外龍頭公司積極布局混合OLED,據公司公告,京東方第8.6代AMOLED產線擬生產混合OLED為主,同時兼容柔性OLED。
(3)按照發光技術分類
RGBOLED:RGBOLED是指紅綠藍三原色獨立像素,發光形成各種色彩的OLED制造技術,優勢在與色彩呈現、對比度出色,但是劣勢在于需要三種OLED發光材料,材料的制作和穩定控制又有較大技術難度,良率較低,壽命較短。
White-OLED:WOLED發光原理是由三個白色發光OLED二極管加上RGB三原色的濾光膜,進而形成視覺上的三原色發光。該技術只涉及一種白色OLED發光材料的制作,同時需要采用三種濾光膜,彩色濾光層可以代RGB子像素的復雜圖案,實現工藝簡化。相比RGBOLED,WOLED電視能減少燒屏風險,劣勢在于在某些HDR內容所需的非常高的亮度水平下,額外的白色子像素會使色彩效果不佳;由于具有四個子像素,難以實現高PPI。由于終端應用電視行業的需求低迷以及QD-OLED和MiniLED的競爭沖擊,根據TrendForce集邦咨詢數據,2022年WOLED電視出貨在629萬臺左右,同比減少6.2%。
QD-OLED:即量子點OLED,是結合了OLED和量子點技術的混合顯示技術。傳統OLED缺陷在于亮度和色彩精度相對較低,而量子點是一種微小的粒子,可以高效、純凈地將光轉換成不同的顏色。通過使用量子點從藍光OLED產生紅色和綠色子像素,提供更高的亮度,故QD-OLED在HDR性能、亮度和色域上都有較高提升。但目前技術尚未成熟,同時藍色發光材料的供應鏈也尚未完善,生產良率較低,價格高企。
(4)串聯式OLED結構
TandemOLED,即串聯式OLED,將2個或多個有機發光單元與一個或多個電荷產生層(CGL)連接起來,并允許發光單元同時發光。Tandem在亮度提升和壽命延長上具備優勢,未來中尺寸屏幕中的車載面板及高階IT面板將從單層逐步切換到雙層。由于TandemOLED在保持和之前技術相同厚度的同時,多設置一個有機發光層,能提高畫面亮度;該技術還可以實現OLED原件上的能量分配與優化,讓顯示面板更長時間穩定工作,來延長OLED壽命。在車載面板上,TandemOLED可以實現屏幕在晝夜保持適當的亮度,在長距離或者低溫行駛的應用場景下滿足高清晰度和廣視角顯示。在IT領域,對于使用屏幕時間較長的IT產品例如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等,能長時間穩定工作的TandemOLED同樣具備一定優勢。
得益于柔性顯示和視覺效果上的優勢以及生產技術不斷成熟,OLED廣泛應用于下游各類產品。OLED目前已經大量應用于智能手機、智能穿戴等小尺寸屏幕產品,正在加速滲透平板/筆記本電腦、顯示器、車載屏幕等中尺寸屏幕產品,在電視等大尺寸屏幕產品有較大滲透空間。據Omdia預測,2022-2030年OLED顯示面板需求面積復合年增長率有望達11.0%。
圖表:2022年OLED下游細分市場結構
數據來源:Omdia、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整理
智能手機:智能手機為目前OLED技術主要應用產品。據TrendForce預計,2023年OLED智能手機滲透率達50.8%,2026年滲透率將超過60%。除了高對比、廣色域、響應快的優秀性能以外,柔性AMOLED能夠滿足智能手機曲面屏、折疊屏等對面板有柔性要求的屏幕設計。根據CINNOResearch統計,2023年第三季度全球市場AMOLED智能手機面板出貨量約1.8億片,環比上漲25.1%,其中柔性AMOLED智能手機出貨量占比近八成。
智能穿戴:由于輕薄、節能、色彩效果好、響應速度快等優勢,OLED在智能手環、手表等智能穿戴產品廣泛應用。其中,AMOLED由于其分辨率較高、顯示效果更好,逐漸替代PMOLED成為智能穿戴領域主流顯示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