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五一”人潮涌動,無論是奔赴遠方還是深入周邊,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傳統熱門目的地和小城旅游熱持續升溫,演唱會、音樂演出讓人千里赴約,文博場館觀展、非遺體驗、古城古鎮傳統服飾“打卡”帶熱“新中式”旅游體驗。
2024年“五一”假期,全國文化和旅游市場總體平穩有序。據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測算,今年“五一”假期,全國國內旅游出游合計2.95億人次,同比增長7.6%,按可比口徑較2019年同期增長28.2%;國內游客出游總花費1668.9億元,同比增長12.7%,按可比口徑較2019年同期增長13.5%。在鞏固經濟回升向好態勢的關鍵時期,保持旅游市場熱度并帶動相關領域持續發展,對于推動擴大消費、拉動國民經濟增長具有重要意義。
特色旅游是一種新興的旅游形式,它是在觀光旅游和度假旅游等常規旅游基礎上的提高,是對傳統常規旅游形式的一種發展和深化,因此是一種更高形式的特色旅游活動產品。“特色旅游”,這一概念,通常也被稱為“專題旅游”、“專項旅游”和“特色旅游”等等。
當前我國旅游度假產業正處于蓬勃發展的前期,主要呈現四個特點:
一是需求基礎不斷夯實,供給配套相對滯后。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人們對身心健康的重視,度假作為一種緩解壓力、提高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的方式,越來越受到青睞,但各地旅游產業體系基本是圍繞觀光建立起來的,并不能完全滿足需求。
二是產品業態創新活躍,系統謀劃還需加強。新產品、新業態和新模式不斷涌現,但發展缺乏整體謀劃,度假產業集聚區發展剛剛起步,還沒有構建起立體多元的度假地體系,還沒有在國際旅游市場上確立旅游度假大國形象。
三是發展路徑日益清晰,產業體系有待完善。目前,已經初步形成景區聯動發展、住宿場景打造、產業集群發展、三產融合振興等模式,但還有待于進一步打破條條框框,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滿足需求。
四是產業政策助力發展,統籌推進仍有空間。由于我國旅游發展長期以觀光旅游為主,度假產業起步較晚,相關產業政策較為零散,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可操作性等也有待進一步提高。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3-2028年特色旅游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分析:
特色旅游除了與觀光旅游、度假旅游都具有為旅游者提供食、住、行、游服務的共性之外,它的最主要物質是要與旅游者共同參與旅行, 并在參與中提供服務和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指導旅游者實現其旅游目標。
據中國旅游研究院數據,重慶市民的避暑旅游需求潛力約為550億元,占全市旅游總收入25%左右,直接帶火了貴州、湖北、四川等周邊省市的避暑經濟。其中,2022年暑期,重慶前往貴州的游客就達568.49萬人次,占貴州暑期旅游接待總量近10%,居全國入黔游客的首位。
經過近十年的培育,避暑旅游已經完成了概念導入期,正在步入政策促進和商業實踐的新階段。為滿足旅客不斷提升的個性化、多樣化需求,西南、西北、東北等熱門避暑目的地正積極探索經驗做法。
特色旅游行業主題文化不一定是單一主題,可以通過梳理文化,以打造主題文化為重點,多元文化整合延伸形成旅游小鎮,把多元文化景觀化、建筑化、娛樂化。
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將為特色旅游的發展帶來更多革新和發展機會,無論是旅游路線定制、旅客問卷調查、景區交通規劃等精準化的定制化服務,還是利用大數據管理旅游產品的庫存和上線服務,旅游特色將獲得全面提升。
特色旅游行業研究報告主要分析了特色旅游行業的國內外發展概況、行業的發展環境、市場分析、競爭分析、產品價格分析、用戶分析、替代品和互補品分析、行業主導驅動因素、行業渠道分析、行業贏利能力、行業成長性、行業償債能力、行業營運能力、特色旅游行業重點企業分析、子行業分析、區域市場分析、行業風險分析、行業發展前景預測及相關的經營、投資建議等。報告研究框架全面、嚴謹,分析內容客觀、公正、系統,真實準確地反映了我國特色旅游行業的市場發展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
想要了解更多特色旅游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3-2028年特色旅游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