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向來是養生保健的重要飲品,但每個季節適宜喝的茶不一樣。
小小一片茶葉,一旦與青山綠水融合,獲得新的生命,而形成一種綠色產業、健康產業。中國茶飲市場興起茶文化、有機茶、保健茶、名優茶等熱潮,茶葉的傳統消費習慣正在走向分解,取而代之的是更為現代的、多元化的茶葉消費趨勢。
袋泡茶、膠囊包裝、水滴包裝的速溶茶粉等茶產品,在當今掀起了茶飲市場的新一輪革命。在袋泡茶的生意中,保健茶適合于有健康養生訴求的消費者,而花草茶、水果茶等拼配茶,更貼近一杯有味道的水的定位,這些袋泡茶通過多種成分的組合,可實現口味、功能上的差異化,以進一步貼近消費者對袋泡茶的想象與認識。
一些袋泡茶廠商也做起了拼配茶生意。結合中國品牌青睞的“潮養”主題,白桃烏龍、西柚茉莉、金桔百香果、荷葉冬瓜、菊花雪梨等口味幾乎成了品牌必備。天貓等電商銷售數據顯示,拼配茶的銷量在茶類目中位列第一,而養生保健茶的銷售額漲勢良好。
近年來,在政策支持、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技術升級等要素的驅動下,我國大健康產業迎來巨大的發展機遇。
從需求端來看,隨著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識的不斷提升,其健康理念也由原來的注重疾病治療轉向現在的預防和保健,“治未病”成了大勢所趨,大家對健康管理和健康促進的需求也不斷增加。
從供給側來看,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在大健康領域的廣泛應用,促使產業走向便捷化、特色化、精準化、高端化,愈發受到消費者青睞。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中國保健茶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機會分析報告》分析:
而天貓健康的統計數據也顯示,在2023年,天貓健康的年度購買用戶數近3億,人均年度購買頻次超過5次,達成了千億元級的交易規模。可見,大健康產業的風口已至,“為健康消費”已逐漸成為消費者的日常購買習慣,且有著由“選擇性消費”向“健康剛需”演變的趨勢。
《本草綱目》記載,茶偏于陰性,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沉也,降也。一些臉上起瘡或高脂血癥等的患者,中醫稱之為濕熱型,適當喝茶有助于降低體內的濕邪熱邪,助力恢復健康。此外,喝茶還有助于去油膩解油膩,中醫認為“胃足陽明胃經,得陰自安”,茶味清淡,其性味寒涼,具有止渴生津、退熱降火等功效。
保健茶以茶為主,配有適量中藥,既有茶味,又有輕微藥味,并有保健治療作用的飲料。
保健茶首先在西方流行。中國保健茶是以綠茶、紅茶或烏龍茶、花草茶為主要原料,配以確有療效的單味或復方中藥制成;也有用中藥煎汁噴在茶葉上干燥而成;或者藥液茶液濃縮干燥而成。外形顆粒狀,易于沸水速溶。中國保健茶與外國藥茶不同,后者是以草藥為原料,不含茶葉,只借用“茶”這個名稱。
美國beauty matter網站去年刊文稱,后疫情時代,中國消費者的保健意識持續提升,保健品消費將逐步從可選轉向必選。注重健康的Z世代人群喜歡食用便利、零食包裝的保健品,如軟糖、果凍等。美國“精奢商業觀察”網站則報道稱,不斷增長的健康意識、政府的相關舉措和大型運動賽事的舉辦推動中國消費者追求更積極的生活方式,健康需求正成為消費的重要驅動力。
這一趨勢在社交媒體上亦能體現。2023年,八段錦成為炎炎夏日最受歡迎的運動方式之一,“三伏天曬背”“三伏貼”也先后登上熱搜……養生年輕化的勢頭越來越明顯。《中國美好生活大調查》數據顯示,2023年,18—35歲年輕人的消費榜單前三名分別是旅游(32.77%),電腦、手機等數碼產品(31.67%)和保健養生(31.04%)。一些商家敏銳地抓住這一商機,從“熬夜水”到在多個城市開花的中藥咖啡店,從刮痧片熱賣到養生課程流行,年輕人的養生浪潮不斷催生新生意。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眾對健康的關注意識越來越強,其中,以傳統中草藥為主要成分的保健茶已成為茶葉市場的新亮點。
目前,我國市場上銷售的保健茶,按食品品牌分類,有碧生源、同仁堂、御生堂、修正藥業、康美藥業等,按茶葉品種分類,有綠茶、銀杏茶、靈芝茶、全松茶、火麻茶、枸杞茶、杜仲茶、和胃降酸茶、三七茶、菊茶、枇杷竹葉茶、山楂茶等。
碧生源作為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保健食品管理單位,目前已研發的食藥物質產品有代用茶、調味茶、固體飲料等,公司旗下養生茶系列產品主要有常菁茶、常潤茶、纖纖茶、清源茶及潤元茶等。
報告對我國保健茶行業的供需狀況、發展現狀、子行業發展變化等進行了分析,重點分析了國內外保健茶行業的發展現狀、如何面對行業的發展挑戰、行業的發展建議、行業競爭力,以及行業的投資分析和趨勢預測等等。
想要了解更多保健茶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保健茶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機會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