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氣候變化對全球經濟社會環境影響程度日益加深,我國對氣象服務的需求也日益增長,且需求愈加多元化,已經從提供簡單的天氣信息服務轉變為提供更加精細化、定制化的氣象服務,也逐漸體現出氣象數據的商業價值。
近年來,隨著社會氣象意識、氣象觀念的提升,我國公眾對氣象服務需求日益增長,且需求愈加多元化,逐步從提供簡單的天氣信息服務轉變為提供更加精細化、定制化的氣象服務,并且成為產生經濟效益的社會生產力,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為人們生活趨利避害,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為確保氣象服務行業數據精準性以及內容的可參考價值,我們研究團隊通過上市公司年報、廠家調研、經銷商座談、專家驗證等多渠道開展數據采集工作,并對數據進行多維度分析,以求深度剖析行業各個領域,使從業者能夠從多種維度、多個側面綜合了解氣象服務行業的發展態勢,以及創新前沿熱點,進而賦能氣象服務從業者搶跑轉型賽道。
氣象服務是以氣象為主要對象的服務,最基本的對象是政府和社會公眾,此外氣象部門還可以針對不同行業的具體需求,針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特定需求等提供氣象服務。從服務對象來劃分,可以劃分為決策氣象服務、公眾氣象服務、專業氣象服務和科技服務。從廣義上講,就是要促進氣象科技成果通過標準化、規范化的生產過程轉化為氣象產品,包括公益性氣象服務產品和商業性氣象服務產品,狹義上則是指圍繞市場需求,按市場機制推動氣象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即發展商業性氣象服務。
近年來,隨著我國氣象專業服務的數量和質量都有所增加,尤其在防雷、手機短信等方面發展較快,為企業等專業客戶贏得了部分利潤,但與國外相比,我國氣象服務行業專業化、個性化的產品服務仍處于較大水平。個性化的氣象服務需要利用到很多數據和專業人員,但目前國內專業氣象服務普遍呈現出收費低、客戶群體少等現象。
現階段,我國氣象服務行業還是以國家投入、服務為主的公益性事業,公共氣象服務的營收占比達到76%,商業氣象服務即專業氣象服務,占比僅為4%左右,氣象科技服務和決策氣象服務占比分別為11%、9%。我國氣象服務的收益只是填補了氣象部門在加工和制造特殊產品時所付出的成本,未形成商業化的氣象服務市場,氣象服務體制尚未健全,我國氣象服務行業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的差距。
隨著地面氣象觀測業務全面進入自動化時代,觀測頻次提高4-8倍,數據量增加5倍以上,數據傳輸速度優化至秒級,觀測業務自動化、站網布局科學化水平顯著提升。在我國氣象服務的站點布局中,主要以自動氣象站和地面觀測業務為主,站點個數遙遙領先,其中自動氣象站的站點個數更是常年保持在5萬個以上。2016-2021年期間,我國氣象服務不同應用領域的站點個數總體呈現出增長的態勢,2021年我國高空探測業務的站點個數為120個,較2020年減少了4個;天氣雷達觀測業務的站點個數共計303個,較2020年增長了2.36%;農業氣象觀測業務的站點個數為725個,同比保持穩定;自動氣象站的站點個數達到55719個,較2020年增長了5%;地點觀測業務的站點個數為10955個,同比增長了2.88%。
氣象服務行業市場機遇分析
到2027年,基本建成適應需求、技術先進、機制完善的能源氣象服務體系,能源氣象服務能力和效益顯著提升,為能源生產、供給、消費和安全提供全鏈條高質量氣象服務。覆蓋電源、電網、負荷、儲能全鏈條全場景,短時臨近至月、季全尺度無縫隙的一體化能源氣象服務業務基本建立,具備小時、公里級的全國風能太陽能監測評估能力。
《計劃》提出4個方面16項重點任務,包括開展新一輪風能太陽能資源詳查、風能太陽能電站選址氣象服務、重要輸電線路規劃氣象條件分析以及清潔能源開發氣候生態效應評估;完善風能太陽能發電無縫隙預報預測業務,持續開展風能太陽能發電精細化氣象服務示范計劃,加強風能太陽能服務平臺建設和水電氣象預報預測服務;加強能源保供氣象服務,助力電力系統穩定運行;開展電力交易氣象服務,建立電力交易市場氣象服務平臺;加強能源氣象服務科技創新,完善能源氣象服務標準體系;
想要了解更多氣象服務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氣象服務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