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肉鴨生產和消費大國,蘊藏著品種豐富的肉鴨資源,其飼養區域主要是山東、江蘇、四川和廣東四省,這些地區江河縱橫、湖泊眾多,水生動植物資源豐富,具有肉鴨養殖的優良自然地理環境,2022年我國肉鴨出欄量約為40.02億只。
飼料是肉鴨行業最主要的成本來源。近年來,隨著我國肉禽行業的快速發展,我國肉禽飼料產量也隨之不斷增長。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肉禽飼料產量為8909.6萬噸,同比下降2.9%。肉鴨行業下游主體為消費者,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居民收入的提升,人們對于禽肉等家禽產品的需求量不斷增加,特別是2019年非洲豬瘟爆發之后,使得豬肉的替代產品禽肉的需求量進一步增長,而鴨肉作為禽肉產品中重要組成部分,其需求量也隨之不斷增長,推動了我國肉鴨行業的展。2020年我國人均禽類消費量為12.7千克/人,同比增長17.6%。
為確保肉鴨行業數據精準性以及內容的可參考價值,我們研究團隊通過上市公司年報、廠家調研、經銷商座談、專家驗證等多渠道開展數據采集工作,并對數據進行多維度分析,以求深度剖析行業各個領域,使從業者能夠從多種維度、多個側面綜合了解肉鴨行業的發展態勢,創新前沿熱點,進而賦能肉鴨從業者搶跑轉型賽道。
從全球肉類消費結構方面來看,禽肉已然成為全球消費占比最高的肉類,幾乎所有國家的禽肉消費量都在不斷增長。具體來看,2021年全球肉類消費結構中,禽肉占比為39.7%,豬肉占比為34%,牛肉占比為21.4%,羊肉占比為4.9%。從全球肉鴨出欄量情況來看,2019年之前,全球肉鴨出欄量基本保持穩定,隨著2019年非洲豬瘟爆發,全球豬肉消費大幅下降,禽肉作為其良好替代品,消費需求大幅上漲,使得全球肉鴨出欄量大幅上漲。隨著疫病被控制,豬肉需求量開始回升,加上2021年全球多地爆發禽流感疫情,使得肉鴨出欄量有所下降。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肉鴨出欄量約為60.6億只,同比下降8.5%。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肉鴨行業市場全景調研及投資價值評估研究報告》顯示:
從出欄量地區分布來看,亞洲是全球肉鴨出欄量最大的地區,2021年出欄量占比達85%,其中我國肉鴨出欄量占比達68%,為全球肉鴨出欄量最高的國家。我國鴨肉量位于豬肉、雞肉之后,是我國第三大肉類產業,為保障我國優質動物性蛋白質的有效供給做出了巨大貢獻。2019年非洲豬瘟發生后,禽肉產銷量均有所增長,其中鴨肉增增量最多,其在2019年占禽肉比重一度達33%。2020年以來,隨著豬肉產能的恢復,行業由繁榮轉向低迷,隨后產能進入調整期,到2021年鴨肉占比回落至27%。
肉鴨行業的上游主要是育種、飼料、疫苗、獸藥等行業。中游主要是肉鴨的養殖,下游則是肉鴨的屠宰加工及各類消費渠道。育種是肉鴨產業鏈的起點,種鴨的質量對肉鴨的品質和產量有著重要影響。飼料是肉鴨生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不同生長階段的肉鴨需要不同種類和數量的飼料。疫苗和獸藥用于防治肉鴨的疾病,保證其健康生長。肉鴨養殖是整個產業鏈的核心環節。在養殖過程中,需要選擇優良的品種和合適的飼養環境,并采用科學的飼養管理技術,以保證肉鴨的健康成長。屠宰加工是肉鴨產業鏈中的重要環節之一。企業會對肉鴨進行屠宰、去毛、清洗、分割等處理,以獲得符合食品加工要求的肉制品。最后,肉制品會通過各類銷售渠道進入消費市場,供消費者購買和食用。。
隨著我國肉鴨行業的不斷發展,行業整體規模不斷擴張,肉鴨存欄量也隨之逐漸增長。從祖代在產白羽肉鴨存欄量來看,近年來其存欄量規模不斷擴張,到2021年存欄量達61.03萬套,同比增長15%,處于歷史高位。從父母代種鴨存欄量來看,雖持父母代種鴨存欄量自2020年開始續下降,但由于終端消費量減少,目前仍處于產能過剩狀態。據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父母代在產白羽肉鴨存欄量為1359.57萬套,同比下降17.9%。
肉鴨行業市場機遇分析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禽肉的需求量也在逐漸增加,市場需求的增長推動了禽肉產量的提升。同時禽肉生產的技術水平迅速提高,規模化養殖的發展,禽肉生產的效率和產量都得到了提高,規模化養殖的優勢得到了充分發揮,據統計2022年我國禽肉產量約為2443萬噸,近幾年來始終保持著增長的態勢。
根據統計,國內市場從2003年到2022年,禽肉消費在肉類中占比從20%增加到28%,他同樣認為鴨肉消費增長仍會持續。在田立余看來,禽肉較豬肉價格低廉,更為便宜的肉類蛋白機會更多;此外,鴨肉出口市場的開發推進也會帶來消費的增長。
“從歐洲的消費情況來看,目前禽類的占比漲幅是超過豬肉的,禽類相較豬肉也更符合當下的健康理念,”櫻桃谷董事長王凱分析稱:“禽類和生豬在消費走勢上有一定同步性,現在豬肉價格走到低谷,后面預期有所反彈,肉鴨的情況也會隨之穩定提升。”
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專業分析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4-2029年中國肉鴨行業市場全景調研及投資價值評估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