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碳中和產業概述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日益嚴重,碳中和已經成為全球共同關注的重要議題。碳中和產業作為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領域,正在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本報告旨在通過對碳中和產業的調研分析,為相關企業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參考。
碳中和產業是指通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增加碳匯、開展碳交易等方式,實現碳中和目標的產業。它涵蓋了能源、交通、建筑、農業等多個領域,涉及技術創新、政策引導、市場機制等多個方面。
二、碳中和產業發展現狀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研究表明,過量的碳排放會導致球氣候變暖、溫室效應等環境問題,減少碳排放量具有長久而深遠的意義。我國碳排放量從建國初7858萬噸到2020年已達到102.51億噸。為了減少碳排放量,我國從“十一五”期間就開始節能減排,并逐漸取得成效,2020年9月,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我國首次提出要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并隨后在多次重大工作會議和對外問答過程中提到碳中和和碳達峰目標。
目前,我國碳中和產業鏈核心產業架構從碳排放到碳吸收大致可劃分為三部分,前端加強能源結構的調整,用低碳替代高碳、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中端提升節能減排水平,包括產業結構轉型、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強低碳技術研發及完善低碳發展機制等;后端增強資源循環利用水平,落實生產者責任制度,促進資源品的回收再利用;自然循環端加強生態碳匯,包括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增加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增強草原、綠地、湖泊、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的固碳能力,增加碳吸納量。此外,碳交易作為碳中和發展中的重要一環,也發揮著積極作用。碳交易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過支付另一方獲得溫室氣體減排額,買方可以將購得的減排額用于減緩溫室效應從而實現其減排的目標。
碳達峰與碳中和兩者的目的與意義都是限制碳排放量。科學研究表明,過量的碳排放會導致球氣候變暖、溫室效應,以及出現極端惡劣天氣。其中溫室效應是最為直接且嚴重的問題。2020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超過了400ppm,全球地表平均溫度比19世紀的基線升高了約1.25°C,比1981年至2010年的參考期升高了0.6°C,逼近2016年的最熱記錄。因此控制碳排放量有長遠且重要的發展意義。據英國石油公司(BP)發布的《世界能源統計年鑒2020》統計數據顯示,2009-2019年,我國碳排放量由77.1億噸提升至98.3億噸,穩居世界第一。2020年,雖然我國也遭受肺炎疫情影響,但由于疫情控制迅速,整體影響明顯低于全球水平,初步估計2020年我國碳排放量降幅約為1.7%,據此測算,2020年,我國碳排放量約為96.6億噸。
從碳排放來源來看,我國碳排放主要來自能源(包括能源供給以及能源消耗)領域,據國際碳行動伙伴組織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來自能源領域的碳排放占全國排放總量的77%;工業過程碳排放量占14%;農業及廢棄物碳排放占比分別為7%和2%。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碳中和技術正在涌現。例如,可再生能源技術、碳捕集和存儲技術、節能建筑技術等,為碳中和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目前,各國政府紛紛出臺政策,鼓勵和支持碳中和產業的發展。例如,設立碳中和基金、提供稅收優惠、推動碳交易市場建設等。
隨著全球碳中和目標的提出,碳中和產業的市場潛力巨大。據預測,到2030年,全球碳中和市場規模有望達到數萬億美元。
三、碳中和產業發展趨勢
我國首次明確提出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是在2020年9月份的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我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志向全世界表示我國將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并且承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0%~65%,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宏遠目標。隨后再多次重大工作會議和對外問答過程中提到碳中和和碳達峰目標。
跨界融合:碳中和產業將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形成新的產業鏈和商業模式。例如,能源與交通、建筑與農業等領域的跨界合作,將推動碳中和產業的創新發展。
數字化轉型:數字化技術將成為碳中和產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手段,實現對碳排放的精準監測和管理,提高碳中和效率。
國際合作:面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各國需要加強在碳中和產業領域的國際合作。通過共享技術、資金、經驗等資源,共同推動碳中和產業的發展。
碳中和產業作為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領域,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發展前景。為了推動碳中和產業的健康發展,建議采取以下措施:
總之,碳中和產業的發展對于實現全球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技術創新、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等多種手段,推動碳中和產業的健康發展,將為全球氣候治理和可持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據了解,該行業發展空間極大,未來碳中和市場現狀如何呢?請查看,中研研究院出版的《2023-2028年中國碳中和產業調研與投資機會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