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糧食耕地面積難有大規模提升預期,疊加全國玉米均價已跌至三年多以來低位,農戶種植收益有所下降,或影響新季玉米種植積極性,玉米新季種植面積及產量或有下降預期。
數據預計,2024年玉米市場供應層面壓力或有減輕,但總供應量仍處于近年來高位。需求方面仍難有明顯放量提振,首先玉米價格下降后,替代品優勢有所減弱,玉米飼用消費量或有提升。但2024年在終端禽畜存欄下降的背景下,飼料產量下降概率較大,玉米飼用需求提升空間或相對有限。深加工需求方面,多數領域深加工企業產能增速放緩,產業發展趨于穩定,玉米深加工消費表現或較為平穩。
為確保玉米行業數據精準性以及內容的可參考價值,我們研究團隊通過上市公司年報、廠家調研、經銷商座談、專家驗證等多渠道開展數據采集工作,并對數據進行多維度分析,以求深度剖析行業各個領域,使從業者能夠從多種維度、多個側面綜合了解玉米行業的發展態勢,創新前沿熱點,進而賦能煤矸石從業者搶跑轉型賽道。
隨著我國疫情防控取得圓滿成功,我國深加工玉來消費呈現恢復性增長態勢。2021年中國深加工玉米消耗量為6390萬噸。由于玉米價格高、陳稻谷和陳小麥去庫存以及玉米深加工產業生產規模的擴大,預計到2022年中深加工玉米消費量將這到6800萬噸左右,同比將增長約400萬噸。
我國的玉米進口來源主要集中于烏克蘭和美國,兩國玉米占到全國進口玉米的94.21%,其中烏克蘭是我國玉米進口第一大來源地,約占到玉米進口的55.76%。而2020年由于烏克蘭玉米減產以及履行中美第一階段貿易經貿協議的需求,對美玉米進口有所增加。未來我國對于進口谷物的需求依然強烈,國內玉米市場有效供給有限,且美國新任總統拜登上臺后,中美貿易關系發生微妙變化,如果國內進口美國玉米的總量繼續增加,將對國內玉米市場產生巨大沖擊。
去年8月初,華北以及東北玉米產區出現連續降雨,市場擔憂今年玉米減產,一度提振玉米期現價格走高。相比旱災,連續降雨影響時間短、程度輕,較多的降雨反而使得玉米長勢良好,特別是在收獲后期,降雨過后的晴好天氣使得玉米灌漿充分,單產顯著提高。在播種面積增加的情況下,今年我國玉米增產幅度較大,超出市場先前預期。各市場機構均給出了較為樂觀的產量預估。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預計,2023年全國玉米播種面積為4370萬公頃,同比增加63萬公頃(945萬畝);玉米產量為28500萬噸,同比增加780萬噸,增幅2.8%。我的農產品網11月預估,今年我國玉米播種面積為4093萬公頃,比去年增加76萬公頃;單產為6.85噸/公頃,增加0.42噸/公頃;總產量為2.8032億噸,增產2180萬噸。
11月初,東北地區大面積連續降雪影響物流和基層銷售,地趴糧上市推遲一度導致玉米收購價格走高。不過,11月下旬天氣轉晴,加之受厄爾尼諾氣候影響,出現暖冬天氣,有利于玉米脫粒,基層潮糧上市量明顯增加。相比之下,玉米需求不佳,短期供過于求導致玉米價格不斷走低。據監測,截至11月底,哈爾濱國二等玉米市場價格為2420元/噸,較10月末下跌20元/噸;長春國二等玉米市場價格為2450元/噸,較10月末下跌50元/噸。
從售糧進度上看,目前農民玉米銷售量僅有兩成多,后期龐大的供應壓力將成為玉米價格上漲的重重羈絆。據監測,截至11月底,東北地區糧農累計售糧進度為21%,去年同期為19%。華北地區糧農累計售糧進度為27%,去年同期為25%。
玉米行業市場機遇分析
從基本面情況來看,北半球集中上市構成階段性供應壓力,同時下游養殖端未見明顯起色,下游利潤持續收縮,階段性弱勢情緒繼續放大供應寬松壓力,帶動期價持續探底。短期來看,市場以消化季節性壓力為主,玉米期價或延續探底走勢。
在全球糧食安全環境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玉米分會的工作要抓住有利時機,緊緊圍繞服務國家糧食安全這一中心任務,結合玉米產業的特點,以高水平服務,助推行業高質量發展。中糧協將一如既往地繼續全力以赴支持玉米分會的工作,始終關注分會的發展,做好分會深耕服務的堅強后盾。
中國糧食行業協會玉米分會新一屆輪值理事長武安表示,新一屆理事會將重點提升三種能力、抓好三項工作、構建三個體系,要堅持對國有和民營經濟一視同仁、對大中小企業平等對待,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主動對接維護國家糧食安全重大戰略和重大任務;堅持“上情下達、下情上報”,發揮承上啟下的橋梁紐帶作用;堅持統籌協調組織動員會員企業立足本職崗位,踴躍投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征程中,在強國建設、糧食安全、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社會服務、行業自律等各項工作中,爭當排頭兵和生力軍,展現玉米行業的朝氣和銳氣。新一屆玉米分會將助力推進玉米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奮力譜寫玉米分會改革發展新篇章。
想要了解更多鮮食玉米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鮮食玉米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我們的報告包含大量的數據、深入分析、專業方法和價值洞察,可以幫助您更好地了解行業的趨勢、風險和機遇。在未來的競爭中擁有正確的洞察力,就有可能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獲得領先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