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水利與民生息息相關。水利樞紐是指供給用水的大型施工工程,包括供水水壩、放空水庫、觀測站、水出口、河床等。這些水利基礎設施可以在各層面上不僅滿足水生產及灌溉的需求,而且建立一套綜合的水資源管理體系,保護人類及各種生物的利益,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
“十四五”期間,全國無論從不斷恢復的市場經濟環境、紅利政策環境還是建設投資規模來看,全國水利行業都面臨諸多機遇,尤其是在“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的指引下,結合治水、興水、管水新發展理念、水利基礎設施新格局等為水利市場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水利樞紐是指供給用水的大型施工工程,包括供水水壩、放空水庫、觀測站、水出口、河床等。這些水利基礎設施可以在各層面上不僅滿足水生產及灌溉的需求,而且建立一套綜合的水資源管理體系,保護人類及各種生物的利益,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水利樞紐可分為四類,即:水力發電樞紐、航道改建樞紐、運河樞紐和水土保持樞紐。
《關于加強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見》明確,到2025年,水土保持體制機制和工作體系更加完善,管理效能進一步提升,人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管控,重點地區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狀況持續改善,全國水土保持率達到73%。到2035年,系統完備、協同高效的水土保持體制機制全面形成,人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控制,重點地區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治理,全國水土保持率達到75%,生態系統水土保持功能顯著增強。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對水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水利樞紐建設規模也在不斷擴大。一些大型水利樞紐工程已經建成或在建設中,如三峽大壩、白鶴灘水電站等。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水利樞紐工程技術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一些新的建筑材料、施工方法、設計理念等不斷涌現,提高了水利樞紐的建造質量和效益。
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集防洪、航運、發電、水資源配置和灌溉等綜合效益于一體,是西江億噸黃金水道的關鍵節點。作為樞紐左岸工程的一部分,大藤峽船閘于2020年投運之后,讓西江船舶的通航能力從300噸級提升至3000噸級,成為西江億噸黃金水道的“咽喉”。
大藤峽船閘已經實現24小時通航,船舶單次過閘時間僅需1個小時左右,效率較運行初期大幅提升,每天通航能力14閘次—16閘次。閘室內能同時容納6條3000噸級船舶,或12條1000噸級船舶,設計年通過能力5200萬噸。
大藤峽船閘的建設,讓航道變深變寬,提升了航運能力。以往的險灘、礁石沒于水下,船舶不再容易觸礁。船閘通航3年來,西江干流的航運需求得到極大增長。截至目前,大藤峽船閘累計過船超7.6萬艘,核載總量超1.74億噸,帶動了地方超百億元的產業,珠江—西江經濟帶的發展被注入更多新動能。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中國水利樞紐工程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分析:
數據顯示,2023年水利建設投資和規模創歷史新高,全年完成水利建設投資11996億元,,較2022年增長10.1%。
2023年新開工水利項目2.79萬個,較2022年增長11.5%。水利建設項目和資金增多,吸納就業人數持續增加。統計顯示,2023年水利建設吸納就業273.9萬人,較2022年增長8.9%。
水利部門在爭取財政投入的同時,積極用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金融信貸支持政策,推廣募投建管一體化投融資模式,吸引社會資本投入水利建設,有效拓展水利投資空間。2023年全年落實水利建設投資12238億元,其中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金融信貸、社會資本5451億元,占全國落實投資規模的44.5%。水利有效投資對拉動經濟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
水利樞紐工程行業發展趨勢
水利樞紐工程的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政府已經不再是唯一的投資主體。越來越多的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開始參與水利樞紐建設,投資渠道呈現多元化趨勢。隨著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和運營的不斷發展,管理水平也在不斷提升。一些現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技術被應用到水利樞紐管理中,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報告對我國水利樞紐工程行業的供需狀況、發展現狀、子行業發展變化等進行了分析,重點分析了國內外水利樞紐工程行業的發展現狀、如何面對行業的發展挑戰、行業的發展建議、行業競爭力,以及行業的投資分析和趨勢預測等等。報告還綜合了水利樞紐工程行業的整體發展動態,對行業在產品方面提供了參考建議和具體解決辦法。
想要了解更多水利樞紐工程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水利樞紐工程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我們的報告包含大量的數據、深入分析、專業方法和價值洞察,可以幫助您更好地了解行業的趨勢、風險和機遇。在未來的競爭中擁有正確的洞察力,就有可能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獲得領先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