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新能源公交車保有量達55.44萬輛
近年來,隨著全球能源結構轉型與“雙碳”目標的推進,中國新能源公交車市場經歷了從政策驅動到市場化發展的關鍵轉變。自2015年起,國家通過財政補貼、運營獎勵、稅收優惠等政策大力推廣新能源公交,推動行業滲透率快速提升。截至2023年底,全國公交車保有量達68.25萬輛,其中新能源公交車55.44萬輛,占比81.2%;運營線路7.98萬條,公交專用車道突破2萬公里,2023年完成客運量416.3億人次。然而,早期投入的車輛逐步進入更新周期,動力電池老化、續航衰減等問題凸顯,疊加地方財政壓力,行業亟需新一輪政策支持以加速車輛迭代和技術升級。
在此背景下,交通運輸部等三部門聯合發布《2025年新能源城市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補貼實施細則》,明確以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為支撐,對車輛更新和電池更換提供定向補貼,標志著行業進入規模化、標準化更新的新階段。
三部門:更換新能源城市公交每輛車平均補貼8萬元
近日,交通運輸部辦公廳等三部門印發《2025年新能源城市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補貼實施細則》提到,鼓勵結合客流變化、城市公交行業發展等情況,合理選擇更換的新能源城市公交車輛車長類型。每輛車平均補貼8萬元;其中,對更換動力電池的,每輛車平均補貼4.2萬元;各地根據更新車輛和更換動力電池的需求情況和數量比例,自主確定更新新能源城市公交車的補貼標準。
一、補貼政策的核心內容與導向
此次政策的核心在于通過中央與地方財政聯動,降低公交企業的設備更新成本。具體表現為:
補貼力度提升:新能源公交車更新平均補貼從2024年的6萬元/輛增至8萬元/輛,動力電池更換補貼4.2萬元/輛。政策還鼓勵地方政府結合需求自主調整標準,并向低地板、低入口車型傾斜,推動無障礙出行。
資金分擔機制:中央與地方按區域經濟水平差異化分擔,東部地區85:15,中部90:10,西部95:5,凸顯對欠發達地區的支持。
技術規范強化:要求新購車輛納入國家推薦目錄,動力電池須為2024年后生產且質保不低于5年,廢舊電池需合規回收,從源頭保障技術安全和環保。
二、市場供需格局變化
需求端:政策釋放存量更新紅利。全國約30%的公交車輛車齡超過8年,符合補貼條件,疊加動力電池5-8年的更換周期,預計2025年將形成超20萬輛的更新需求。中西部及三四線城市因財政能力較弱,此前更新滯后,此次高比例補貼將加速其新能源化進程。
供給端: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受益。
整車企業:宇通客車是國內客車的龍頭企業。在新能源客車賽道上,公司以24%的市場份額穩居第一。宇通、比亞迪、中通等頭部客車制造商憑借成熟的新能源車型和區域渠道優勢,將搶占主要市場份額;氫燃料電池公交車在政策支持下加速試點。
電池與配套:寧德時代、國軒高科等動力電池企業受益于更換需求;特銳德等充電服務商隨車輛增量擴大布局;格林美等回收企業則依托電池退役潮拓展業務。
三、行業面臨的挑戰
地方財政壓力:盡管中央承擔90%以上資金,但部分欠發達地區仍需配套10%資金,可能影響政策落地速度。
技術迭代風險:氫燃料、固態電池等新技術尚未成熟,若短期內突破可能沖擊現有車型價值。
產業鏈協同不足:充電設施、電池回收網絡與車輛更新節奏不匹配,或制約規模化效應。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中國新能源公交車市場深度調查研究報告》分析:
當前,新能源公交車市場正處于“政策紅利釋放”與“技術升級壓力”并存的轉折點。一方面,補貼細則通過明確的資金支持和技術標準,為公交企業解決了更新成本高、電池更換難的痛點,推動行業從“增量擴張”轉向“存量優化”。另一方面,政策對低地板車型、動力電池質保年限的傾斜,倒逼企業提升產品技術含量和服務能力。這一階段,市場競爭將更依賴綜合成本控制與全生命周期服務能力,具備技術儲備和資金優勢的頭部企業有望進一步整合市場,而中小廠商則面臨淘汰壓力。同時,氫燃料電池公交車的政策包容性為技術多元化預留空間,行業或呈現“純電主導、氫能補充”的格局。
一、短期趨勢(2025-2027年)
更新高峰顯現:2025年政策窗口期內,全國新能源公交車更新量預計突破25萬輛,動力電池更換需求超50萬套,帶動相關產業鏈營收增長30%以上。
區域分化加劇:東部地區憑借財政優勢加速低地板車型普及,中西部則以基礎車型為主,市場呈現“高端化”與“普惠性”并存特征。
二、中長期趨勢(2028-2030年)
技術路線多元化:氫燃料公交車在北方低溫地區試點推廣,快充與換電模式依托電網改造提升滲透率,智能化(如自動駕駛接駁)成為差異化競爭焦點。
商業模式創新:公交企業向“車輛運營+能源服務”轉型,通過電池租賃、儲能應用等增值服務提升盈利。
三、海外市場拓展
依托國內成熟的產業鏈與政策經驗,宇通、比亞迪等企業加快布局“一帶一路”國家,輸出新能源公交整體解決方案,預計2030年海外市場占比將提升至15%。
新能源公交車市場的未來將圍繞“政策驅動深化、技術迭代加速、產業鏈協同升級”三大主線展開。短期來看,2025年補貼政策為行業注入強心劑,推動存量車輛全面更新,并帶動電池、充電、回收等配套產業規模化發展。中長期而言,行業需突破技術瓶頸與區域失衡問題,通過氫燃料、智能化等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此外,政策設計中“不指定企業、不設地域目錄”的原則,為市場化競爭奠定基礎,頭部企業將通過技術降本和服務優化鞏固優勢,而地方財政能力與產業鏈協同效率將成為區域市場發展的關鍵變量。最終,新能源公交車不僅將成為城市低碳交通的核心載體,更可能通過模式創新與海外拓展,成為全球公共交通轉型的中國樣本。
想要了解更多新能源公交車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新能源公交車市場深度調查研究報告》。研究報告對國際、國內新能源公交車行業市場發展狀況、關聯行業發展狀況、行業競爭狀況、優勢企業發展狀況、消費現狀以及行業營銷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在總結中國新能源公交車行業發展歷程的基礎上,結合新時期的各方面因素,對中國新能源公交車行業的發展趨勢給予了細致和審慎的預測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