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春晚舞臺上,宇樹科技的16個H1人形機器人吸引了全國觀眾的目光。春節后,人形機器人的熱度一路走高,成為被追逐的“新風口”。從市場空間看,人形機器人有望成為千億美元級別的藍海市場。據GGII預測,2030年全球市場規模將突破200億美元,中國市場規模將達到50億美元左右。高盛更為樂觀,認為203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540億美元。
人形機器人市場滲透率正在大幅提升,首當其沖的是制造業和家庭服務等領域。近日,美的集團研發的人形機器人首次曝光,據悉,這款機器人不僅能握手、比心、跳舞,還能聽懂語音指令,并按照指令去完成相應操作。公司透露,近期成立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將加大力度拓展相關領域研發。
人形機器人通過模仿人類形態與行為,具備高度的環境適應性和任務泛用性,其核心驅動技術——電機系統,直接決定了機器人的運動效率、精度和靈活性。電機作為人形機器人的“肌肉”,需將電能高效轉化為機械能,并通過精密控制實現復雜動作。目前,主流技術路線以無框力矩電機、空心杯電機等為核心,前者適用于大扭矩、低轉速的關節驅動,后者則憑借體積小、響應快的特點適配靈巧手等精細操作場景。
人形機器人電機驅動行業是一個專注于研發、生產和銷售用于人形機器人的電機驅動系統的行業。
該行業融合了電機技術、電力電子技術、控制算法等多種關鍵技術。通過這些技術的協同作用,實現對電機的精確控制,以滿足人形機器人在運動過程中的各種復雜需求。例如,高性能的電機設計能夠提供足夠的扭矩和轉速,電力電子技術用于實現電機的高效驅動和能量轉換,先進的控制算法則確保電機能夠快速、準確地響應機器人的運動指令。
預計2025-2030年,隨著人形機器人在服務、工業、醫療等領域的應用不斷拓展和深化,市場對人形機器人的需求將持續攀升。中國信通院研報指出,人形機器人未來有望成為繼個人電腦、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之后的新終端,形成新的萬億元級別市場。在市場需求的強勁拉動下,我國人形機器人電機驅動行業將不斷擴大生產規模,提升生產效率,進一步降低成本。同時,技術創新將持續推動產品性能優化,滿足不同應用場景的多樣化需求。預計到2030年,我國人形機器人電機驅動行業總產值將達到43.79億元。
從產量上看,2024年我國人形機器人產量預計達到數千臺,相比2023年實現數倍增長,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產品開始向工業制造、服務等領域滲透,逐漸從實驗室走向市場應用。受益于我國人形機器人產量快速增長,2022-2024年我國人形機器人電機驅動產量由22.17千臺上升到83.76千臺。
隨著人形機器人在服務、工業、醫療等領域的應用不斷深化與拓展,市場對人形機器人的需求將持續高速增長。中國信通院研報指出,人形機器人未來有望成為新的萬億元級別市場,這將為人形機器人電機驅動產業帶來廣闊的發展空間。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人形機器人電機驅動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預測報告》分析:
在市場需求的強勁拉動下,我國人形機器人電機驅動產量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企業將不斷提升生產效率,優化供應鏈管理,降低生產成本,以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預計到2030年,我國人形機器人電機驅動產量將達到6036.98千臺。
盡管前景廣闊,人形機器人電機驅動行業仍面臨多重挑戰。技術層面,高精度傳感器與芯片的國產化滯后制約系統集成,例如空心杯電機的繞線工藝尚未完全實現自動化,依賴人工環節導致良率波動。成本層面,當前單臺機器人電機成本占比超40%,大規模量產需通過設計標準化和工藝優化實現降本。此外,跨行業協作不足導致技術孤島現象突出,例如電機廠商與AI算法公司的協同研發機制尚未成熟。
未來,行業需聚焦三大突破方向:一是通過新材料與模塊化設計降低硬件成本;二是構建開放生態,推動電機、傳感器、控制系統的深度集成;三是探索差異化應用場景,例如特種環境作業與個性化服務,形成技術迭代與市場反饋的正向循環。
人形機器人電機驅動行業正處于從技術突破向規模化應用跨越的關鍵階段。隨著人工智能、5G-A通信、新材料等技術的深度融合,電機系統將向更高效率、更強智能和更低成本演進。短期來看,202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突破53億元,帶動電機需求進入爆發期;中長期,隨著制造業自動化、老齡化社會服務需求釋放,行業有望在2035年成長為萬億級賽道。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制造業中心和消費市場,憑借政策支持、產業鏈配套優勢及資本活力,有望引領行業創新。然而,核心技術自主化、跨行業協同機制、應用場景商業化驗證仍是亟待解決的瓶頸。未來,行業需在技術攻堅、生態共建、市場培育三方面持續發力,推動人形機器人從“實驗室明星”蛻變為“產業支柱”,最終實現“機器為人服務”的愿景,重塑全球生產力與生活方式。
想要了解更多人形機器人電機驅動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5-2030年中國人形機器人電機驅動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