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核電核準提速和在建核電項目的增加,核電裝備制造行業面臨著巨大的市場需求。特別是在中國,隨著能源結構的優化和環保要求的提高,核電作為清潔能源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市場需求持續增長。
核電裝備制造是指涉及核能發電所需的各種設備、部件和系統的制造過程。這一領域涵蓋了從核電站反應堆核心部件(如反應堆壓力容器、堆內構件、控制棒驅動機構等)的制造,到輔助系統(如冷卻系統、安全系統、電氣系統等)的設備生產,以及核電站建設和運營過程中所需的各種專用設備和工具的研發與制造。
由于核安全質量要求極高,核電裝備制造必須具備相應的制造條件與環境,包括嚴格的質量控制體系、先進的制造工藝和技術、以及高素質的制造團隊等。目前,核電裝備制造行業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產業鏈,包括設計、制造、安裝、調試、運行和維護等多個環節,涉及眾多企業和科研機構。
投資是推動經濟持續增長和穩定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大型核電項目投資金額大、建設周期長、涉及產業多,歷來是擴投資、穩增長的利器。2019—2023年,我國累計核準35臺核電機組,核電產業整體呈現出積極安全有序的發展勢頭,為進一步拉動有效投資、穩定經濟增長作出貢獻。《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4)》顯示,2023年我國新開工5臺核電機組,核電工程建設投資完成額949億元,創近5年最高水平。
核電項目投資規模大、周期長,收益穩定,安全性要求高,我國一直以來采取四家央企控股、地方政府參股的形式。今年8月國務院核準的五個核電項目都引入了民間資本,且民營企業參股比例首次提高到了10%。
隨著我國核電裝備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正穩步從中低端領域向高端技術邁進,這一過程中,涌現出眾多具備“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特征的民營企業。這些企業精準定位,深耕于核級閥門、高性能管材、精密堆芯儀表、特種石墨材料等核電產業鏈的細分領域,致力于解決長期制約行業發展的“卡脖子”技術難題,展現出強大的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這些“專精特新”的民營企業與專注于核電站主設備制造的大型國有企業形成了良好的互補關系。一方面,大型國企憑借其規模優勢和技術積累,在核電主設備生產上占據主導地位;另一方面,民營企業則憑借其靈活的市場反應機制和在細分領域的深耕細作,為核電產業鏈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配套產品和服務。這種合作模式不僅豐富了我國核電產業鏈的生態體系,也促進了整個行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截至目前,全國現有23個核電基地,分布在8個沿海省份,核準在運在建機組共102臺、總裝機11313萬千瓦,居世界第一。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核電裝備制造行業深度調研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
隨著全球能源結構的調整和低碳經濟的發展,核電作為一種清潔、高效的能源形式,其發展前景廣闊。因此,核電裝備制造行業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日前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將沿海核電與西北風電光伏、西南水電、海上風電等一并列入清潔能源基地,并明確提出加快這些清潔能源基地建設。
為了提高核電裝備的自主化水平,降低對進口設備的依賴,中國核電裝備制造行業正在積極推進國產化進程。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中國已經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電關鍵設備制造技術,國產化率不斷提高。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核電裝備制造行業深度調研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