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成熟的電影工業體系中,電影公司啟動每一部電影創作時,都會同步思考這部電影能產出怎樣的衍生品,授權哪些業態,因為這將為其帶來遠遠高于票房收入的經濟收益。
電影衍生產品,顧名思義,是指根據電影而衍生出來的后電影產品,除銀幕放映外,一切增加電影產業下游產值的產品。這些產品通常基于影片中的角色、人物、場景、道具、標識等元素進行開發,包括但不限于各類玩具、音像制品、圖書、電子游戲、紀念品、郵票、服飾、海報甚至主題公園等。
電影衍生產品能夠在電影放映結束后很長一段時間內,持續為影視公司帶來經濟收益,并滿足粉絲及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
電影衍生產品行業產業鏈結構分析
上游:主要集中在創意設計與版權開發。設計團隊基于電影內容,創造出獨特的角色、場景等衍生品設計,同時版權方授權這些設計用于生產。這一環節是產業鏈的核心,決定了衍生品的獨特性和吸引力。
中游:涉及生產制造與供應鏈管理。制造商根據上游提供的設計進行生產,包括原材料采購、加工制作、質量控制等流程。同時,供應鏈管理確保生產效率和成本控制,以滿足市場需求。
下游:涵蓋營銷推廣與渠道銷售。通過多樣化的營銷手段,如社交媒體推廣、明星代言等,提升衍生品的市場知名度和吸引力。同時,建立完善的銷售渠道網絡,包括線上電商平臺、線下實體店等,將產品送達消費者手中,實現商業價值。
電影衍生品與電影產業發展息息相關。根據國家電影局公布的數據,2023年全年電影票房為549.15億元,其中國產影片票房為460.05億元,占比為83.77%;城市院線觀影人次為12.99億。 全年票房過億元影片共73部,其中國產影片50部,票房排名前10位均為國產影片。
音像出版、游戲動漫、文具玩偶、箱包服飾等一旦與電影IP相關聯,便被賦予了特殊的文化內涵與商業價值。在眾多衍生品中,能體現IP精神內核,承載并傳遞情感溫度的創意產品尤為暢銷。
《中國電影投資融資發展報告(2023)》顯示,2023年,中國電影投融資市場呈現整體市場快速回暖,行業產能迅速拉升;資本市場小幅承壓,影視板塊反向增長;復蘇信號傳導延宕,私募融資略顯滯后;內容創作重回主流,企業融資回歸理性。
逐步告別放量式增長階段后,電影行業迎來了更加注重內涵式增長的存量階段。從商業模式上來說,系列化開發的IP能以穩定的產品輸出和持續的市場曝光能力來提升投資方的信心。
當前,電影衍生產品市場正朝著多元化、個性化方向發展。衍生品種類不斷豐富,從傳統的服裝、玩具擴展到家居用品、電子產品等多個領域;同時,衍生品設計越來越注重個性化和創意性,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獨特需求。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電影衍生產品行業運營格局分析及投資潛力研究預測報告》顯示:
目前,國內電影市場收入90%以上來自票房和植入式廣告,影視衍生品收入占比不到10%,電影衍生品行業還有廣闊的市場亟待開發。國家電影局發布的《“十四五”中國電影發展規劃》提出,未來5年,要豐富電影市場,如促進電影衍生品開發及授權,推動電影與游戲、旅游等融合發展。
伴隨著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電影行業收入主要依靠票房分賬的模式也許將在未來發生改變。隨著電影產業的持續發展和消費者對電影文化的熱愛,電影衍生產品市場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同時,技術創新和跨界合作為行業帶來了更多發展機遇。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電影衍生產品行業運營格局分析及投資潛力研究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