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國際郵輪復航加快,郵輪旅游熱度走高,今年上半年,我國郵輪旅客運輸量約50萬人次。國際郵輪紛紛加碼中國市場,離不開通航環境、通關體驗改善和有力的政策支持;本土郵輪企業逐步崛起,也為我國郵輪產業注入發展新動力。
今年,某郵輪航線出現“擁擠推搡”“乘客過度取食”的現象。對此,多名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這與我國郵輪銷售長期以來的“包船”模式不無關系,這一模式雖然帶來的游客體量大,但是對于行業而言,利潤率較低。
包船模式雖然刺激中國郵輪市場快速增長,但在一定程度上也給郵輪公司帶來負面影響。當前我國郵輪市場“包船”和“切艙”(分銷商買斷艙位進行銷售)的比例依然很大,而成熟市場郵輪銷售多以零售為主。
搭載3900多名旅客的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緩緩抵滬,與“鼓浪嶼號”“藍夢之星號”兩艘郵輪一同靠泊吳淞口國際郵輪港;與此同時,上海港國際客運中心碼頭,“歐羅巴號”郵輪也已靠泊完畢。不久前,上海郵輪口岸再現“四郵同港”的獨特風景線。
“自去年試點恢復國際郵輪運輸以來,累積的郵輪旅游需求呈集中釋放態勢。”上海海事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前5月,海事部門共保障88艘次郵輪靠泊上海港,覆蓋28.17萬人次旅客、19條郵輪航線。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進出上海口岸的國際郵輪達201艘次,同比大幅增加,預計今年全年上海郵輪口岸出入境郵輪將超380艘次。
在另一座復航試點城市廣東深圳,國際郵輪也迎來強勁復蘇。今年3月,首艘中國自主運營的五星旗豪華郵輪“招商伊敦號”完成自復航以來第十七次境外返深航行;“太平洋世界號”郵輪在歷經90余天的環球旅行后,搭載近1500名國際游客首次到訪深圳……
目前,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中國郵輪旅游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及發展前景展望報告》分析:
國際郵輪靠泊后,為暢通出入境通關的“最后一公里”,多地靠前服務、緊密聯動,多措并舉提升通關體驗。
在天津,東疆邊檢站提前分析郵輪旅客的構成特點和行程安排,針對過境、中轉旅客,落實過境免簽等通關便利化舉措,采取提前審核、海上辦理和加開臨時辦證窗口等措施,創造良好出入境體驗;
在廈門,郵輪碼頭已實現郵輪泊位岸電全覆蓋,提升對郵輪的服務能力。“地中海號”靠港后在廈門首次實現郵輪岸電連船作業,至離泊共連船供電超73小時,創全國單艘次國際郵輪供電時間和供電量紀錄。
除了郵輪市場逐步回暖外,2024年,我國郵輪產業鏈也在持續提升。4月20日,第二艘國產大型郵輪在中國船舶集團旗下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迎來塢內連續搭載總裝里程碑節點,標志著國產大型郵輪工程已朝著構建批量化設計建造能力的方向邁進。愛達郵輪方面表示,“愛達·魔都號”的成功運營代表著中國郵輪自主運營實現“從0到1”的突破,也促使其加快旗下第二艘大型郵輪的建造步伐,滿足日益增長的郵輪旅游需求。
在中國郵輪產業穩步向好的同時,我們也關注到,與成熟市場相比,中國郵輪產業還很年輕。葉欣梁告訴記者,盡管我國在郵輪設計與建造方面取得顯著進步,但與國際成熟市場相比,郵輪產業鏈的整體成熟度仍有待提高。例如,建造、郵輪企業運營、郵輪配套產業等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如果企業想抓住機遇,并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發揮最佳作用,那么我們推薦您閱讀我們的報告《2024-2029年中國郵輪旅游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及發展前景展望報告》。我們的報告包含大量的數據、深入分析、專業方法和價值洞察,可以幫助您更好地了解行業的趨勢、風險和機遇。在未來的競爭中擁有正確的洞察力,就有可能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獲得領先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