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化的運輸體系中,內河運輸依然占據重要地位,發揮著不可或缺的輔助作用。 2023年,全國內河運輸完成貨運量47.91億噸、貨物周轉量20772.54億噸公里;海洋運輸完成貨運量45.77億噸、貨物周轉量109178.98億噸公里。
內河運輸是指使用船舶通過國際內江湖河川等天然或人工水道,運送貨物和旅客的一種運輸方式。它是水上運輸的一個組成部分,主要在內陸腹地和沿海地區之間起到紐帶作用,同時也是邊疆地區與鄰國邊境河流的連接線。
圖片來源:攝圖網
內河運輸在人類歷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尤其在早期,我國南方就廣泛利用內河運輸來運送如鹽、茶葉、絲綢等貨物。與沿海運輸和遠洋運輸相比,內河運輸的船舶噸位通常較小,更適應內陸水域的環境特點,如水流、潮汐、水位變化等。
長江、西江、京杭運河、淮河等干流河道,構建了我國縱貫南北、橫穿東西的多個航運輻射區。借由內河航運提供的低成本、高載能等運輸便利,各區域間通過打破地理界限,有利于東部、中部、西部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數據顯示,2022年,長江水系省市完成水路貨運量61.7億噸,同比增長4.5%;長江干線港口貨物吞吐量35.9億噸,同比增長1.7%;三峽樞紐通過量1.6億噸,同比增長6.1%;珠江水系完成水路貨運量13.90億噸,同比下降4.8%;長洲樞紐過閘貨運量1.55億噸,同比增長2.0%。
2023年,全國完成水路貨運量93.67億噸、貨物周轉量129951.52億噸公里,分別比2022年增長9.5%和7.4%。全國完成水路客運量2.58億人次、旅客周轉量53.77億人次公里,分別比2022年增長121.6%和137.9%。
截至2023年底,全國港口擁有生產用碼頭泊位22023個,比2022年底增加700個,其中萬噸級及以上泊位2878個,增加127個。內河航道通航總里程12.82萬公里,比2022年底增加184公里。等級航道6.78萬公里,占總里程的52.9%,比重較2022年底提高0.2個百分點。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內河運輸行業發展策略及市場深度研究分析報告》顯示:
內河航運是交通強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頭連接著民生,一頭牽動著發展,在服務國家戰略實施、支撐構建新發展格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今年前5月,水路貨運量完成38.6億噸,同比增長7%;港口集裝箱吞吐量突破1.3億標箱,同比增長8.8%。
從內河來看,長江和西江干線上的三峽船閘和長洲樞紐船閘今年以來合計通過貨物1.7億噸,同比增長13.8%。1—5月,港口外貿貨物吞吐量完成22.2億噸,同比增長8.9%。
2024年內河運輸行業未來發展趨勢
今年2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提出,必須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優化運輸結構、優化主干線大通道。推動運輸結構調整、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將是“十五五”期交通運輸行業重要任務之一。當前,內河水運仍是我國綜合交通體系的短板。
近日,交通運輸部印發實施《關于新時代加強沿海和內河港口航道規劃建設的意見》,提出加快建設國家港口樞紐體系、全面攻堅國家高等級航道、打通內河航運堵點卡點、實施內河水運聯通體系工作、高質量構建現代化港口與航道體系等政策措施。
隨著船舶技術的不斷進步,內河運輸船舶的載重能力、航行速度和安全性都得到了顯著提升。同時,運力結構也在不斷優化,以適應多樣化的運輸需求。在全球倡導綠色環保的背景下,內河運輸作為一種相對環保的運輸方式,受到了更多關注。行業正致力于推動綠色船舶技術、節能減排等方面的創新和應用。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內河運輸行業發展策略及市場深度研究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