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行業的產業鏈涵蓋了多個環節,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認定、申報、保護、傳承、展示、交流等多個方面。
中央財政累計投入國家非遺保護資金105.12億元,安排18.45億元用于實施國家級非遺保護利用設施建設項目。
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持續深化。實施非遺記錄工程,對2021年度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進行記錄。實施中國非遺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舉辦各類研培班1200余期,培訓超過4萬人次,加上各地延伸培訓,總覆蓋人數超10萬人次。積極推動非遺學科專業建設,11所高校設立非遺本科專業,12所院校試點非遺方向人才培養工作。 非遺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能力明顯提高。各地積極建設非遺工坊2500余家,覆蓋450余個脫貧縣和85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舉辦“非遺購物節”,打通從生產到銷售的“最后一公里”,2022年活動覆蓋334個脫貧縣的1480余家非遺店鋪,銷售額超16億元。成立黃河流域、大運河非遺保護傳承工作協同機制,黃河流域、大運河文化帶非遺保護工作得到了系統性推動。
“非遺場館很多地方都有,不足為奇。但建一幢樓集中展示與當地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傳的傳統文化,還能聆聽非遺傳承人講解、動手體驗非遺技藝,這著實令人耳目一新。”5月10日下午,走出山東省菏澤市非遺傳承館的劉莉莉這樣對記者說。
5月8日至12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執法檢查組赴山東進行執法檢查。在深入非遺館、博物館、非遺工坊、非遺展示中心、文化中心、工藝美術學院、傳統工藝工作站等單位開展實地檢查的同時,執法檢查組還與當地非遺傳承人交流互動,詳細了解山東省貫徹落實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相關情況。劉莉莉是執法檢查組成員之一。
山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非遺資源蘊藏極其豐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據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3-2028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戰略規劃研究報告》分析
展示活動,定期舉辦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中國原生民歌節、全國非遺曲藝周。另外,云游非遺·影像展、文化進萬家——視頻直播家鄉年、“新疆是個好地方”對口援疆19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茶和天下共享非遺”等活動已形成品牌,各地區域性、專題性活動持續開展,參與體驗非遺、感知傳統文化魅力成為新的生活時尚。
當前,需要把非遺的系統性保護放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大背景中去考量,著眼非遺在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過程中面臨的新挑戰,對非遺保護的各個領域進行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和整體性重構,進而構建起非遺保護新格局。2015年12月,山東省出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并先后制定《山東省非遺傳承發展工程實施方案》《山東省非遺工坊認定和管理辦法》和《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若干措施》等文件。同時,各市也積極推動出臺非遺法律規章,共同搭建起非遺保護的“四梁八柱”。例如,為推進非遺保護傳承落地,泰安市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遺保護工作的意見》,制定《關于進一步加強國家級、省級非遺保護專項資金使用管理的通知》,規范國家級、省級專項補助資金使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構建起全范圍非遺保護傳承政策體系。
在非遺保護法律法規制度的保障下,山東非遺保護工作近年來取得長足發展。通過全方位非遺普查,全省目前共有“人類非遺代表名錄”項目8個,國家級非遺名錄186項,省級名錄1073項,市縣級名錄2萬余項。
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行業將與旅游業、文化創意產業、教育產業等相關行業進行跨界合作,共同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發展,實現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隨著全球化的加速和城市化的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變得越來越重要。未來,這個領域將有更多的發展機會和挑戰。一方面,各國政府將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規;另一方面,需要更多的專業人才加入到這個領域中來,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貢獻力量。同時,隨著科技的發展,數字化技術將被廣泛應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中,為專業人才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
欲知更多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行業的市場數據及未來投資前景規劃,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3-2028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戰略規劃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