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化和現代化的進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各級政府也將出臺更多政策,加強對非遺項目的扶持和保護,推動非遺的傳承和發展。這將有助于確保非遺項目能夠在現代社會中保持其獨特性和活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與“物質文化遺產”相對。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多樣性中最富活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和最寶貴的共同財富,承載著人類的智慧、人類歷史的文明與輝煌。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在各社區和群體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造,為這些社區和群體提供認同感和持續感,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在本公約中,只考慮符合現有的國際人權文件,各社區、群體和個人之間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順應可持續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對保護對象予以確認,以便集中有限資源,對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重點保護,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基礎性工作之一。截至2021年,中國已經建立起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省、市、縣四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四級名錄共認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余項,一大批珍貴、瀕危和具有重大價值的非遺得到了有效的保護。
傳統的非遺項目需要與現代社會保持緊密的聯系,才能吸引更多人的關注和參與。因此,非遺傳承人需要在保持傳統精髓的同時,結合現代審美和市場需求,創造出更多具有創新性和吸引力的非遺產品。這將有助于非遺行業在市場中獲得更多的機會和發展空間。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業深度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
截至2022年12月,中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共計43項,總數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35項(含昆曲、古琴藝術、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和蒙古族長調民歌);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7項;優秀實踐名冊1項。截至2023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共收錄730項遺產項目,對應于145個國家。其中,中國列入共計43項,總數位居世界第一。截至2023年12月,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認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余項。
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業還面臨著傳播和推廣方面的挑戰。一方面,推廣和宣傳力度不夠,民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度較低,導致越來越少的人去關注這些傳統的技藝。另一方面,現有文化傳播方式界限大,傳統傳播方式的傳播效果有限,甚至沒有起到實質性的傳播作用,導致傳統文化無法在現代社會中得到真正的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是連結民族情感、維系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數字化、互聯網等技術的發展,非遺項目的傳播和推廣方式將更加多樣化和高效化。例如,通過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人們可以更加直觀地了解非遺項目的制作過程和文化內涵;通過電商平臺,非遺產品可以更便捷地觸達消費者,實現更廣泛的市場覆蓋。綜上所述,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業的未來發展趨勢及前景看起來是積極的,但也需要在保護、創新、科技應用以及人才培養等方面做出努力。
中研普華通過對市場海量的數據進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傳遞,為客戶提供一攬子信息解決方案和咨詢服務,最大限度地幫助客戶降低投資風險與經營成本,把握投資機遇,提高企業競爭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專業分析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3-2028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業深度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
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