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 3.5開始吸引大量用戶的關注,公眾信息平臺上對人工智能(AI)的討論漸趨熱烈。令人驚訝的是,除了文本生成能力,ChatGPT這種大語言模型還“涌現”出了翻譯能力,其表現甚至超過了多款已經研發了多年的機器翻譯。AI“會說話”“會翻譯”這一事實,自2023年初開始就不斷刺激著人們的神經,讓很多人對與語言密切相關的職業的前景產生了擔憂。
在主流媒體和新媒體輪番進行的資訊轟炸之下,很多人以為強人工智能(或說人工超級智能,Artificial Superintelligence)已經到來。然而,即便通過了多種人類考試且能拿到高分,ChatGPT等離強人工智能還有相當的距離,目前的AI仍然屬于弱人工智能。
AI給翻譯行業帶來的變革是顯而易見的,最典型的是文學翻譯的應用。閱文集團去年透露,AI翻譯是網文發展的新浪潮,通過AI翻譯,網文出海的成本能夠降低九成以上,降本增效的優勢明顯。
相對外交、商務等正式場合以及現場活動,諸如文學翻譯、配音等幕后工作更加受到人工智能的影響,也因此有人將這類人士稱為人工智能革命的早期犧牲者,而與翻譯、有聲讀物密切相關的出版界自然首當其沖。
對于他們的就業危機,業內各方既有呼聲,也有糾結;既有措施,也待成效。
比如,出版商就有點矛盾,一方面想要捍衛與翻譯相關的價值和聲望,另一方面又想借力人工智能來降低成本。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工智能(AI)技術在翻譯領域大顯身手,使用AI技術的即時翻譯功能已開始配備在多種終端上。多家企業開發出了不同的終端產品,可以根據用途、交流對象、場景使用不同的終端。在AI翻譯的準確性提高到與人工翻譯同等水平的情況下,終端的開發也讓易用性獲得提高,消除語言障礙的未來或將離人們越來越近。
據統計,世界上目前至少存在5000多種語言,而其中以漢語、英語和西班牙語等使用頻率最高。多種語言一方面增加了文化特色,另一方面也為跨國交流帶來了諸多不便,因此催生和加速了對翻譯市場的需求。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中國AI翻譯行業市場深度調研與發展趨勢報告》分析:
另一個是改善了延遲效果,語音翻譯基本上不會超過1秒的網絡延遲時間,可以在通訊軟件里實現同傳翻譯。英偉達高級科學家Jim Fan曾分析,延遲反應是AI語音的硬傷,“如果必須等待 5 秒才能聽到回復,那么用戶體驗就會急劇下降。即使AI音頻本身聽起來很真實,它也會破壞沉浸感并讓人感覺毫無生氣。”
盡管如此,在語音形式下,AI翻譯面臨的挑戰還很多。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翻譯專業教授張舒音教授曾在此前的采訪中指出,實時翻譯模型相對成熟的當下,在一些重要的商業洽談或外交場合,人工智能翻譯設備并不被允許使用。這一方面是因為不夠信任數據安全,另一方面則在于AI對文化差異的拿捏還不夠精確。
人工智能的問世將翻譯技術推向了全新的高度,它擁有強大的語言模型和處理能力,能夠以接近母語的水平進行翻譯和交流。這種技術的突破,成為了翻譯設備發展的突破口,使得翻譯市場迎來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
進入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時代,翻譯進化的速度更快,大致經歷過三個階段:翻譯軟件-手持翻譯機-同傳翻譯耳機,如今時空壺首創全新品類:同聲傳譯器。它擁有3.4寸高清屏幕主機和一副4麥降噪耳機,是一臺將翻譯軟件、手持翻譯機、翻譯耳機等融為一體的翻譯終端,類似手機、電腦等獨立終端,同聲傳譯器是一臺擁有獨立翻譯系統的專業跨語言溝通終端。
翻譯軟件多應用于文字場景,在查詢文獻資料、新聞時,復制大段文字放進翻譯軟件中直接轉換。但缺點也很明顯:嚴重依賴文字和視覺,脫離了自然語言的溝通場景。
報告對中國AI翻譯行業的內外部環境、行業發展現狀、產業鏈發展狀況、市場供需、競爭格局、標桿企業、發展趨勢、機會風險、發展策略與投資建議等進行了分析,并重點分析了我國AI翻譯行業將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想要了解更多AI翻譯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中國AI翻譯行業市場深度調研與發展趨勢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