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國海水淡化工程156個
自然資源部海洋戰略規劃與經濟司近日發布的《2023年全國海水利用報告》顯示,2023年全國現有海水淡化工程156個,工程規模2522956噸/日,比2022年增加了165908噸/日。
《報告》顯示,全國海水淡化工程分布在遼寧、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10個沿海省(區、市),海水淡化水的主要用途以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為主。2023年全國海水冷卻用水量1853.79億噸,比2022年增加了83.32億噸,遼寧、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年海水冷卻用水量超過百億噸。
水是生命之源,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命脈,是人類寶貴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資源。地球上的水資源總量,淡水僅占2.5%,海水占97.5%。隨著社會的發展,淡水資源日趨缺乏。
目前,全世界大約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缺水狀態中。據預測,到2025年,全世界將有三分之二的人口面臨缺水問題。淡水資源緊缺問題已成為關系人類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而從占全球水資源97.5%的海洋要淡水,無疑是解決當前水危機的最佳途徑,而且是一項保護資源、創造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具有極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隨著淡水資源的緊缺,世界各國爭相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目前中東國家中的沙特、以色列等國家70%的淡水資源來源于海水淡化,美國、韓國等也積極發展海水淡化產業。
什么是海水淡化?
海水淡化,就是利用海水脫鹽生產淡水的技術過程。
海水淡化已成為解決全球水資源緊缺問題的重要途徑。我國是13個貧水國之一,人均淡水資源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的1/4,作為確保我國淡水資源的一項戰略措施,海水淡化產業將會得到蓬勃發展。中國淡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t,占世界第6位,而人均水資源量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4,排在第88位。因此積極開發利用海水資源,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淡水資源量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我國的海水淡化研究工作始于20世紀50年代,歷經近60年的持續攻關已經日益成熟。自“十一五”規劃以來,我國海水淡化產業以每年70%的速度迅速增長,但其規模僅為世界的1%,這與我國占世界1/5的人口總量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嚴重不符,與我國嚴峻的供水形勢也不相稱。如何抓住制約我國海水淡化產業發展的主要矛盾,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海水淡化產業發展途徑,全面解決我國水資源匱乏的現狀,切實保障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是我們當前一個十分必要與緊迫的任務。
我國高度重視海水利用工作。2021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自然資源部聯合印發《海水淡化利用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明確了“十四五”期間海水淡化利用的總體要求和具體目標,從推進海水淡化規模化利用、提升科技創新和產業化水平、完善政策標準體系、保障措施等方面作出了部署安排。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3-2027年中國海水淡化行業全景調研與發展戰略研究咨詢報告》分析:
傳統的海水淡化技術存在諸如淡化成本較高、能量消耗巨大、“碳排放”得不到有效控制等弊端。這些因素限制了海水淡化產業的發展和推廣。經過多年的實踐,我國海水淡化技術不斷成熟,成本已大幅降低,光伏等優勢產業與海水淡化技術相結合,使得直接利用太陽能加熱海水進行高效淡化處理成為可能。
我國近年來積極發展海水淡化產業,通過興建海水淡化規模化應用基地、將淡化水接入市政管網等舉措,有效地補充了淡水資源。如山東省青島市建成海水淡化廠,總規模超過每日30萬立方米,主城區居民生活用水近十分之一來自淡化海水。唐山海港海水淡化項目建成,以5萬噸/日的海水淡化項目正式向用戶供水。
海水淡化作為一種穩定的水資源增量技術,已逐漸成為水資源的重要補充和戰略儲備。
我國海水淡化主要用在工業領域,其次用在市政領域。我國海水淡化所產生的淡化水64%用于工業領域,其中36%用于電力、12.5%用于石油和化工、9.8%用于鋼鐵、其余5.7%用于其他高耗水工業領域;市政供水規模相對較小,占海水淡化總規模的36%。
《海水淡化利用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明確提出,到2025年,全國海水淡化總規模達到290萬噸/日以上,新增海水淡化規模125萬噸/日以上,其中沿海城市新增105萬噸/日以上,海島地區新增20萬噸/日以上。海水淡化關鍵核心技術裝備自主可控,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高。
想要了解更多海水淡化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3-2027年中國海水淡化行業全景調研與發展戰略研究咨詢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