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經濟,指一個國家生產的商品價值總量。是人通過思想使用工具在地球上創造的經濟。包括物質的、精神的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流通等經濟活動。包括農業、工業、交通通信業、商業服務業、建筑業、文化產業等物質生產和服務部門。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識、信息、藝術、體育等精神產品的生產和服務部門。
實體經濟始終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數實融合是“十四五”時期數字經濟發展的主線,而新型實體企業正是數實融合的典型代表,在數實深度融合下不斷釋放數據要素價值潛能。
新型實體企業百強榜發布
5月30日,中國企業評價協會在京發布《2023新型實體企業TOP100發展報告》及榜單。上榜企業總營收為29.8萬億元,較上年增長12.8%,其中萬億級企業5家、千億級企業46家;上榜企業平均市值為1530億元,其中萬億級企業2家、千億級企業30家。
分行業看,榜單中制造業企業占比近六成,以通信設備、家用電器、汽車、電子設備為主;其次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從應用場景看,智能制造應用場景位列第一梯隊,智慧供應鏈、智慧物流、智能交通位列第二梯隊。
榜單顯示,北京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成果顯現,34家北京企業入榜獨居第一梯隊,數字化應用場景總量也遙遙領先,34家企業覆蓋合計166個場景。
2023年,人民銀行充分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引導金融機構強化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支持,信貸總量平穩較快增長。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人民幣貸款余額237.6萬億元,同比增長10.6%,全年新增22.7萬億元,同比多增1.3萬億元。信貸結構持續優化。
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召開會議指出,“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今年以來,各地區各部門把實體經濟作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根基,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實體經濟質量效益穩步提高。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發展的根基,是大國經濟的壓艙石。只有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制造強國,構筑強大物質技術基礎,才能建成現代化強國。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1%,為8個季度以來最高值;工業41個大類行業中,37個行業增加值同比實現增長,增長面較上年四季度擴大24.3個百分點,為推動經濟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撐。
數字經濟的崛起正重塑著經濟發展模式,實體經濟與數字產業的融合是數字化轉型的核心動力。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我國已連續三年實施智能制造試點示范行動,培育了421家國家級示范工廠、萬余家省級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技術在我國90%以上的示范工廠得到應用,5G應用在制造業質量檢測、礦業生產等領域規模推廣,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已拓展至49個國民經濟大類,形成了200余個工業互聯網示范應用標桿。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實體經濟行業市場行情監測及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顯示:
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一項長期系統工程,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準確把握融合趨勢,統籌謀劃有效發展路徑。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制定支持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政策,積極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破解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問題指出了具體的解決思路。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實體經濟行業市場行情監測及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