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經濟增長仍存在下行壓力,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和防風險的任務還十分艱巨,全球金融市場也出現較大波動,需要更加靈活地運用貨幣政策工具。為此,央行決定,自2015年8月26日起,實施降息及“普降+定向”降準的“雙降”組合措施。至此,2014年11月以來,央行已累計進行4次降息、降準。此時降準降息,主要是為了進一步促進降低社會融資成本,支持實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同時,根據銀行體系流動性變化,適當提供長期流動性,以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發展實體經濟是一國立身之本,財富之源,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堅實基礎,是構建未來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撐。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市場化進程的深入,社會融資結構成為我國金融改革發展的重要指標。據中國人民銀行初步統計,2021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31.35萬億元,比上年少3.44萬億元,比2019年多5.68萬億元。2021年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的63.6%;對實體經濟發放的外幣貸款折合人民幣占比0.5%;委托貸款占比-0.5%;信托貸款占比-6.4%;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占比-1.6%;企業債券占比10.5%;政府債券占比22.4%;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占比3.9%。
2021年金融回歸本源,落實服務實體經濟的政策要求,持續加大信貸支持力度。中國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19.94萬億元,同比少增907億元,占同期社融的63.6%。中國對實體經濟發放的外幣貸款折合人民幣有所增長,2021年中國對實體經濟發放的外幣貸款折合人民幣增加1715億元,同比多增265億元。
2023年以來,從中央到地方,一批批扶持制造業的政策及時出臺,廣大企業堅守實業、扎實前行。前10個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1%;10月份,規上工業企業利潤連續3個月實現正增長,在政策支持和各界努力下,工業經濟穩步恢復。我國著力穩工業,多個部門攜手聚焦鋼鐵、石化、汽車等10個工業重點領域分別制定穩增長方案。從投資、消費、出口共同發力到穩產業、強企業、優環境,政策效應疊加,不斷激發工業增長內生動力。
實體經濟行業正在經歷優化升級的過程。產能過剩問題得到有效緩解,新興產業如新能源汽車、智能家居、5G通信等發展迅速,為市場帶來了新的增長點。同時,政府也在繼續加大對新興產業的扶持力度,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高產業鏈水平和競爭力。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實體經濟行業市場行情監測及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顯示:
在市場競爭與消費者行為方面,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企業紛紛加大創新投入,推出更具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同時,消費者行為也發生了顯著變化,對品質、體驗和個性化需求日益增加。這使得企業需要密切關注市場動態,及時調整戰略,以滿足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
從數字經濟的角度來看,數字技術的深度融合與場景化應用為實體經濟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帶來了新動能。數字基礎設施智能化程度的不斷加強、數字消費需求多元化的明確以及數實融合程度的進一步加深,都為實體經濟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和空間。總的來說,實體經濟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呈現出積極向好的態勢,但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和不確定性。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實體經濟行業將迎來更多的發展機遇。一方面,數字化轉型將成為實體經濟行業的重要趨勢。通過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實現生產、管理、營銷等環節的數字化改造,提高效率和效益。另一方面,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也將為實體經濟行業帶來新的增長點。
在消費結構升級的背景下,實體經濟行業也將迎來更多的市場需求。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費觀念的轉變,人們對高品質、個性化、智能化的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將不斷增加。這將為實體經濟行業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同時也將推動行業不斷創新和提升產品質量。
在全球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各國政府和企業將更加注重環保和可持續發展。實體經濟行業也將積極響應這一趨勢,通過采用環保技術、推動綠色生產等方式,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綜合以上因素,可以預見,實體經濟行業市場未來的發展趨勢將呈現多元化、智能化、綠色化等特點,發展前景廣闊。但同時,也需要應對國內外環境的挑戰和不確定性,通過創新驅動、結構優化、品質提升等措施,實現高質量發展。
中研普華通過對市場海量的數據進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傳遞,為客戶提供一攬子信息解決方案和咨詢服務,最大限度地幫助客戶降低投資風險與經營成本,把握投資機遇,提高企業競爭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專業分析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3-2028年中國實體經濟行業市場行情監測及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
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