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影業2024財年業績,收入50.36億元,同比增長44%。經調整EBITA盈利約5.04億元,同比增幅61%,連續四年實現EBITA盈利,凈利潤2.85億元,實現扭虧為盈。
國家電影局數據顯示,2024年“五一”假期全國電影票房為15.27億元,觀影人次3777萬,均超過去年同期。春節檔期間,總票房突破80.23億元,超過歷史最高的2021年春節檔票房78.42億元,刷新了中國影史春節檔票房紀錄。
目前電影市場還存在吃大鍋飯、缺少活力、內容同質的問題,需要更多的影片來突破圈層全線發行。”毛羽表示,中小型影片是形成金字塔狀市場合理布局的塔基部分,集聚行業中大部分潛在資源,直接影響未來人才的培養和積蓄。每個年輕電影人都需要時間成長,每家小公司都需要不斷積累經驗才能長大,如果得不到尊重,他們的影片永遠是“一日游”,都是在冰冷的硬盤中無人問津。希望每一部電影都能夠按照自己的定位在合適的渠道、合適的時間上發行放映,準確地找到目標市場和受眾,制定精準有效的市場策略,而不是盲從地跟風所謂“大檔期”,票房不好就撤檔。
當前,生成式AI技術在全球呈現爆發趨勢,橫空出世的Sora也在影視業掀起巨震。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原所長張偉在論壇上表示,從2023年ChatGPT橫空出世到每天都有新模型、新技術的迭代,讓人目不暇接,好萊塢藝術家已經開始用AI工具生成電影預告片了。
實際上,AI在電影行業中的應用,已經滲透在各個環節,如創意設計環節,利用AI工具可以輔助生產電影劇本的創作、概念設計、文圖生成、項目策劃等。在前期拍攝階段,可以利用工具來生成智能拍攝、視效生成和虛實生成。在后期制作階段,還可以利用技術實現增齡/減齡、換臉、降噪、配音等一系列處理。“目前AI生成完整的電影級別的影片,可以說尚有距離,但已經有一些突破
我們的報告《2024-2029年電影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
近年來,國產片不斷涌現爆款佳作,既有高水平工業大片,又有高科技視覺奇效,也有原創性故事。國產片的觀賞性、思想性、觀眾滿意度不斷上升,帶動大眾觀影熱情持續高漲。
據國家電影局最新統計,截至2024年5月5日,電影市場全年總票房突破200億元,國產片份額占比超八成。此前,國家電影局在公布2023年中國電影行業重要指標時也提到,2023年電影市場票房過億元影片共73部,其中國產片多達50部,且票房排名前10位均為國產片。
2023年被譽為電影票房強勢復蘇之年。2023年初的爆款科幻電影《流浪地球2》、懸疑電影《滿江紅》以及暑期檔關注現實題材的《孤擲一注》《消失的她》,傳統文化題材電影《長安三萬里》《封神第一部》等對整個大票房起到了拉動作用。爆款電影的成功,顯示了中國電影行業向多個影片類型探索的成功具有現實意義。切中社會話題、提供情緒價值的影片不斷破圈,成為當下電影市場的主流審美。取材中華傳統文化、弘揚東方美學,是高票房電影成功的另一大密鑰。
以“90后”“00后”為代表的年輕人逐漸成為觀影主力,他們對看電影的需求不再只是追求感官刺激,而是更看重情緒價值。講好中國人自己的故事,與當下觀眾建立情感連接并引發共情,是國產片贏得觀眾的關鍵。
需要注意的是,我國電影占全球電影市場的份額還不夠高,缺乏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優秀影片。電影發展生態還需要凈化和涵養,一些“大明星+大制作+高投入”并沒有帶來與之相匹配的高質量,優質影片供給不足。這些問題都需要在今后發展中逐步加以解決。
近年來,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等技術的快速發展,為電影行業帶來了巨大的變革。數字化技術的普及使得電影制作、發行、放映等環節更加便捷高效。網絡化的發展則讓電影傳播渠道更加廣泛,觀眾可以通過各種終端設備觀看電影。智能化的應用則提升了觀眾的觀影體驗,如智能推薦系統、虛擬現實技術等。
多元化。隨著觀眾需求的多樣化,電影行業也在不斷地豐富內容類型和題材。從傳統的劇情片、喜劇片、動作片等,到近年來的科幻片、動畫片、紀錄片等,各種類型的電影層出不窮,滿足了不同觀眾的口味需求。同時,各種題材的電影也在不斷涌現,如歷史、戰爭、愛情、懸疑等,使得電影市場更加繁榮。
想要了解更多電影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電影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