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護有利于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文物作為歷史的物質遺存,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見證和重要載體,是維系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精神紐帶。
文物安全是文物保護的紅線、底線和生命線。2023年,文物安全防線持續筑牢夯實。新一輪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偵破文物犯罪案件941起,追繳涉案文物18萬余件。督促辦理文物違法案件144起,集中開展文物違法案件“回頭看”。開展文物行業重大事故隱患專項排查整治2023行動,整改重大隱患問題8148項。全國文物火災事故大幅下降。
目前,我國文物保護與修復技能行業學歷層次整體偏低、專業技術力量不足、專業知識更新緩慢、隊伍素養和業務能力有待提高。調查顯示,全國僅急需修復的館藏文物就達200多萬件,而目前全國范圍內具有一定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技術的人員僅為2000余人,專業資質單位不足200家,按此計算,完全修復現有待修復文物將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
專業修復技術人才極度缺乏,已經嚴重影響了文物保護和科研工作的深入開展,制約了文物的保護、傳承、發展。按照國家文物局5年前組織開展的《文物修復人員現狀調研報告》估算,全國文物修復人員缺口約為2.6萬余人,實際的人才需求可能還要遠大于這個數字。因此,加大文物修復人才培養力度,健全文物修復師職業資格制度,是加強文物保護和合理利用的重要工作之一。
但也要看到,保護文物安全仍需久久為功,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文物和文化遺產。2024年,國家文物局將開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衛星遙感執法監測,壓實文物安全責任,強化文物行政執法,嚴厲打擊文物違法犯罪,實施文物系統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堅決守牢文物安全底線。
值得一提的是,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將在2024年全面實施。據悉,從前三次文物普查看,我們對文物的內涵、價值認識不斷深化,文物類型不斷豐富完善。每一次文物普查,都豐富了文物內涵,擴展了文物保護對象,完善了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促進了文物事業跨越式發展。
根據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的《2024-2029年中國文物保護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顯示:
幾年來,全國各級檢察機關立足保護文物、維護公共利益的根本出發點,向有關部門提出堵漏建制、加強文物管理的檢察建議146件,打擊文物犯罪持續保持高壓態勢。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加強文物保護工作,不僅是當今中華兒女傳承古老文明的歷史責任,也是當代建設精神文明家園、凝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舉措。檢察機關將積極踐行法律監督職責,不辱使命,守土盡責,為構建文物保護新格局繼續貢獻應有之力。
《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主體多元、結構優化、特色鮮明、富有活力的博物館體系,全國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人群覆蓋率達到每25萬人擁有1家博物館,觀眾人數達到8億人次/年。健全文物保護工程質量監督管理體系,加強文物保護工程檢查指導,推動第三方機構參與文物保護工程質量和效果評估,提高文物保護工程質量。
現代科技手段如衛星遙感、無人機、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在文物風險識別、評估、控制、預警等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極大地提高了文物風險防控能力。同時,文物修復技術也日新月異,傳統的修復手法與現代科技相結合,使得文物修復更加精準、高效。此外,文物保護行業還逐漸形成了從文物保護規劃、考古發掘、修復保護到展示利用的全鏈條服務,為文物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更加全面、系統的解決方案。未來,文物保護行業將向科技化、專業化、系統化的方向發展。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文物保護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