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絲作為一種天然纖維,具有獨特的可持續性和綠色環保特性,近年來得到了顯著發展。
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和對綠色生活產品的需求增加,桑蠶絲市場得到了快速發展。蠶絲在紡織品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同時在醫療、化妝品、家居等領域也有涉足。這種多元化的應用領域為蠶絲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根據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的《2024年版蠶絲產業規劃專項研究報告》顯示:
近日,占地3000平方米的絲蛋白生產基地和GMP標準化研發中心在杭州臨安建成。蘇州大學現代絲綢國家工程實驗室王曉沁教授的研發團隊將在這里,用一根根蠶絲“織出”功能纖維的大產業。
從“一根桑蠶絲”到“一根化纖絲”,從“纖維”到“新材料”,作為國內紡織絲綢行業唯一的國家工程實驗室,蘇州大學現代絲綢國家工程實驗室不僅承擔了絲蛋白基醫療器械的研發任務,還實現了大分子絲蛋白年產量10噸的批量生產。
面向國家戰略需求,攻克行業關鍵技術難題,在探索中求變,在創新中領跑……近年來,該實驗室持續聚焦新型功能性纖維材料、新型生物醫用材料、纖維材料綠色低碳制造、纖維材料數字化智能制造及檢測體系四大方向,攻克了30多項產業關鍵技術,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突破。
蠶桑絲綢產業在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助力鄉村振興、促進文化交流、推動一二三產業協同和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2023年桑蠶絲綢產業基本實現“穩中有進、持續向好”的發展態勢,展現了行業的韌性與活力。
2023年,德宏州桑蠶絲出口額9884.4萬元,同比增長14.7%。敘州區2023年鮮繭產值突破1.12億元,是近年來產值最高的一年,小小的蠶繭為當地群眾編織起了一條致富新“絲”路。
2023年,敘州區共發放蠶種5.2萬張,鮮繭產量2380噸,鮮繭產值1.12億元,其中,橫江鎮鮮繭總產量突破了1900余噸,鮮繭產量和產值占比分別達全區的70%以上,是敘州區蠶桑產業發展的主戰場,對促進全區蠶桑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目前, 作為國際競爭的重點領域,先進功能性纖維在纖維材料產業體系中具有核心地位和關鍵價值。生物基纖維是可循環使用的綠色纖維,也是纖維產業的發展方向。此前,生物基PTT纖維技術一直被國外壟斷。直到蘇州大學現代絲綢國家工程實驗室與共建單位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物基PTT聚酯纖維成套生產技術,使我國成為擁有完整產業鏈的生物基纖維生產國,目前PTT及復合纖維產能已達50萬噸。
近年來,實驗室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在纖維材料領域攻克10余項行業關鍵技術難題,取得50項技術成果,獲批200多項專利,成為我國現代絲綢產業最重要的技術開發平臺和創新基地之一。
中國是絲綢的發源地,絲綢產量占世界的80%。但是合成纖維的問世,引發了市場需求的深刻變化,加之天然蠶絲自身的缺點,絲綢產業受到巨大沖擊。
不過,蠶絲并沒有因此退出歷史舞臺,基于蠶寶寶吐絲的靈感而衍生的新型纖維材料,在現代科技的加持下也創造出不是真絲似真絲的價值,充分彌補了蠶絲天然產量的不足,極大拓展了蠶絲的應用領域。
蠶絲行業還面臨著來自國內外同行的競爭壓力。國際市場上,一些蠶絲生產大國如印度、泰國等也在積極拓展市場,這使得國內企業需要在國際市場上與這些對手展開競爭。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消費者需求的多樣化,蠶絲行業還面臨著來自替代品的競爭壓力。一些新型纖維材料如合成纖維、再生纖維等逐漸進入市場,這些材料在某些性能上可能優于蠶絲,從而對蠶絲行業構成威脅。
想了解關于更多蠶絲行業專業分析,可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的《2024年版蠶絲產業規劃專項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