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英國造船和海運業分析機構“克拉克森研究”(Clarkson Research)發布的數據,2024年4月全球船舶訂單量為471萬修正總噸(CGT,121艘),同比增長了24%。這表明全球船舶市場在這一時期表現活躍,需求增長顯著。
具體到各個國家,中國承攬了358萬CGT(76%,91艘),占據了全球船舶訂單量的最大份額,排名第一。這一數據再次體現了中國在全球船舶制造領域的領先地位和強大的市場競爭力。韓國則以67萬CGT(14%,13艘)排名第二,雖然份額相對較小,但韓國的船舶制造能力仍然不容小覷。
此外,數據還顯示,截至2024年4月底,全球手持訂單總量環比減少了10萬CGT,降至1.2991億CGT。這表明全球船舶市場可能面臨一定的調整壓力,但中國和韓國的手持訂單量仍然保持領先。其中,中國的手持訂單量為6486萬CGT(50%),韓國為3910萬CGT(30%),兩國合計占據了全球手持訂單量的80%。
這些數據表明,中國和韓國在全球船舶制造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兩國的船舶制造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均較強。同時,全球船舶市場的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也在不斷變化和調整,投資者和相關企業需要密切關注市場動態,制定合理的發展戰略。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船舶制造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策略預測報告》分析
中國船企在全球船舶市場中具有顯著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技術優勢:中國造船業通過不斷的技術研發和創新,已經在某些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例如,在LNG船制造領域,中國船企利用高科技設備和精密工藝,成功建造了大型LNG運輸船,這對于一個起步較晚的中國造船業來說,是一項重要的突破。
供應鏈管理優勢:中國作為一個擁有龐大制造業基礎的國家,具備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中國船企能夠充分整合供應鏈資源,實現從礦石開采到鋼鐵冶煉再到造船廠組裝的無縫銜接。這種高效的供應鏈管理能力,使得中國船企能夠迅速響應市場需求,提供高質量、高效率的造船服務。
組織協調能力優勢:中國船企展現出了強大的組織能力和協調能力。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中國船企能夠調動各方資源,實現產業鏈的高度集成。這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能力,使得中國造船業在市場競爭中占據了先機。
成本優勢:中國船企在成本方面也具有顯著優勢。面對國際金融環境的不確定性,中國持續優化金融環境,為企業提供低成本的融資支持。此外,龐大的內需市場和完善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也為中國造船業在成本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撐。
豐富的行業經驗:多年來,中國船企致力于海運業務,積累了豐富的行業經驗。這些經驗不僅讓中國船企對國內市場有深刻了解,同時也使其對國際海運市場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市場應變能力。
龐大的船隊規模和完善的全球布局:中國船企擁有龐大的船隊規模和完善的全球布局,能夠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物流服務。這為中國船企在全球市場中贏得更多客戶和業務提供了有力保障。
高效的運營管理:中國船企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實施船舶智能化管理,提高運營效率。同時,這些企業還致力于內部管理流程優化,提升服務質量,確保良好的客戶滿意度。
總之,中國船企在技術、供應鏈管理、組織協調能力、成本、行業經驗、船隊規模、全球布局以及運營管理等方面都具有顯著優勢,這些優勢使得中國造船業在全球市場中具有強大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船舶制造行業的市場發展現狀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首先,從產量和銷售角度來看,中國船舶制造業的產量持續增長。根據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船舶產量達到1500萬載重噸左右,同比增長了10%左右。其中,造船業產量大約為1200萬載重噸,同比增長了8%左右;海工裝備產量大約為300萬載重噸,同比增長了12%左右。
銷售收入方面,中國船舶制造業的銷售收入約為300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了15%左右。這一增長主要得益于國內航運市場的復蘇和全球船舶需求的增加,尤其是散貨航運和油輪市場的復蘇。
其次,從國際競爭力來看,中國已邁入世界造船大國的行列,國際競爭力達到世界一流水平。中國承攬的船舶訂單量在全球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顯示出強大的市場競爭力。同時,中國船企還通過技術創新和綠色轉型,不斷提升自身實力,以適應全球船舶市場的發展趨勢。
再者,從產業鏈角度看,船舶制造行業形成了復雜多樣的產業鏈條,上游涉及環節較多,參與主體類型多元;中游包括滬東中華造船、揚子江船業、新時代造船、江南造船等代表企業;下游應用主體包括寧波海運、招商輪船、中遠海能等。這些產業鏈上的企業相互協作,共同推動船舶制造行業的發展。
此外,船舶工業還面臨一些挑戰和機遇。一方面,隨著全球貿易的增長和環保法規的加強,船舶市場將繼續保持增長趨勢,但同時也面臨著競爭加劇和成本上升等挑戰。另一方面,數字化、自動化和綠色轉型等新技術的發展為船舶制造行業帶來了新的機遇,推動行業向更高質量、更綠色、更智能的方向發展。
總之,船舶制造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呈現出產量和銷售持續增長、國際競爭力提升、產業鏈條完善等積極態勢。同時,行業也面臨一些挑戰和機遇,需要企業加強技術創新和綠色轉型以適應市場變化。
2022年,我國船舶制造行業的經濟運行展現出穩健的增長態勢,三大造船指標各自呈現出不同的變化趨勢。造船完工量達到3786萬載重噸,較往年略有下降,降幅為4.6%;新接訂單量則為4552萬載重噸,同比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滑,下降比例為32.1%。截至2022年12月底,我國船舶制造行業手持訂單量達到了10557萬載重噸,同比增長了10.2%,顯示出行業的強勁發展勢頭。
進入2023年,我國船舶制造行業繼續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動力,推動三大造船指標實現高速增長。據統計,2023年1至5月,我國造船完工量達到1647萬載重噸,與2022年同期相比,上漲了15.4%,顯示出行業生產能力的持續提升。
同時,新接訂單量也呈現出大幅增長態勢,共計2645萬載重噸,同比增速高達49.5%,顯示出市場需求的旺盛和行業的良好發展前景。此外,截至2023年5月底,我國船舶制造業手持船舶訂單量已達到11799萬載重噸,同比增長了15.5%,進一步印證了行業發展的強勁勢頭。
全球船舶市場未來的發展趨勢可能呈現以下幾個方向:
需求增長:全球貿易的增長將繼續推動船舶運輸需求的增加。隨著全球化和自由貿易政策的深入,國際貿易量預計將持續增長,這將為船舶市場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特別是油船、散貨船和客船等船型,由于其在全球貿易中的重要作用,其需求預期將保持增長。
環保和綠色轉型:隨著全球對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船舶行業也面臨著更嚴格的環境法規。這推動了綠色航運技術和設備的需求,如液化天然氣(LNG)動力船舶、電動船舶等。同時,船舶行業也將不斷研發和應用新技術、新材料,以降低船舶的能源消耗和排放,實現綠色轉型。
數字化和智能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技術的應用已成為全球船舶工業發展的大勢。船舶設計、建造、管理等環節正逐步實現數字化轉型,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未來,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船舶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將進一步提高,推動船舶行業的創新和發展。
市場競爭加劇:船舶制造行業面臨著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國際船舶制造巨頭憑借技術優勢和市場份額,持續保持領先地位。而新興國家和地區的船舶制造企業則通過成本優勢和差異化戰略,不斷搶占市場份額。這使得全球船舶市場競爭更加激烈,企業需要不斷創新和提高自身競爭力。
區域市場差異:不同地區的船舶市場將呈現不同的特點。例如,亞洲地區特別是中國和韓國,由于其在船舶制造領域的領先地位和強大的競爭力,將繼續保持在全球船舶市場中的重要地位。而歐洲等傳統造船國家(經濟體)則可能更加注重環保和綠色轉型等方向的發展。
總的來說,全球船舶市場未來的發展趨勢將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全球貿易、環保法規、技術創新、市場競爭等。企業需要密切關注市場動態和技術發展趨勢,制定合理的發展戰略和計劃,以應對未來的挑戰和機遇。
了解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中國船舶制造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策略預測報告》。同時, 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研究報告、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產業圖譜、智慧招商系統、IPO募投可研、IPO業務與技術撰寫、IPO工作底稿咨詢等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