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溯源是一種追蹤食品從生產到消費全過程的方法,目的是確保食品安全和質量。這種系統可以有效地管理食品安全風險,提高食品質量,減少食品召回的風險,并為消費者提供透明的食品信息。
從2003年開始,我國就不斷推動食品安全可追溯體系(以下簡稱“食品溯源”)的建設,尤其是RFID技術引入食品溯源,為“農田到餐桌”的全程追溯體制建設在技術上提供了保障。如上海市就明確表示,要利用地方法規,明確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的品種范圍、信息公開范圍,并統一制定食品商品代碼,要求進滬食品必須實現代碼追溯。國內其他省市也都已經或開始制定適合本地區的溯源代碼和溯源標準。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如區塊鏈、物聯網(IoT)、大數據和人工智能(AI)等,食品溯源系統的數據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這些技術的應用使得食品生產、加工、運輸和銷售等各個環節的信息能夠實時、準確地記錄和追溯,提高了食品生產和管理的透明度,減少了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
2023年中國預制菜市場規模達到了5165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了23.1%。預計到2026年,市場規模有望突破10720億元大關。預制菜市場的快速發展大大方便了百姓的生活,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它的發展需要得到有效的監管和規范。
加快出臺預制菜食品生產規范與安全標準,推動預制菜行業標準化建設,健全預制菜食品行業質量追溯體系是加強預制菜監管、提高預制菜質量安全、促進行業良性發展的重要手段。在食品安全監管領域,編碼中心以提供追溯解決方案為抓手,為50多個地方政府追溯平臺提供追溯編碼和商品數據支撐,為地方政府食品監管智能化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食品溯源行業的供應鏈結構涉及農業生產者、食品加工企業、物流服務提供商以及零售環節等。每個環節都必須無縫連接,以確保信息準確無誤地記錄在溯源系統中。同時,多方合作與共享也是建立完整溯源鏈條的關鍵。生產企業、物流公司、零售商等各個環節需要共同參與,才能實現數據的準確性和可信度。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食品溯源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價值分析研究報告》顯示:
以摻假、造假為代表的食品欺詐,是全球食品行業中的痼疾,日益呈現復雜性、多樣性,且危害大,需高度重視并重點防治。目前,食品真實性鑒別技術已成為全球范圍內治理食品欺詐的一種管理手段和創新舉措,是落實食品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的重要抓手。統計數據顯示,全國每天要消耗70萬噸糧、9.8萬噸油、192萬噸菜和23萬噸肉。我國城鄉居民人均年原糧消費量由1978年的近248公斤下降到2022年的約130公斤。
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和透明度的需求不斷提升,大家更愿意購買經過數字化溯源驗證的食品,這也加速了數字化食品品控溯源的發展。從市場層面看,市場準入門檻較高,運用區塊鏈的食品品類具有“貴標特”特點,如高端白酒、保健食品、個別地標產品、有機和綠色產品等。
溯源體系的實施使企業可以在生產環節中,避免防投料錯誤,消除因投料錯誤而引起的產品大范圍作廢,并提供實時檢測校驗,配合生產容錯,減少產品的生產包裝錯誤和返工。同時,企業可以嚴格按照流程進行自動化生產與發貨,記錄產品形成的每一個環節節點信息,做到溯源信息可查的效果。
在食品溯源行業中,主要的競爭者包括提供溯源解決方案的技術公司、區塊鏈企業以及專注于食品安全的軟件開發商等。這些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和服務優化,不斷提升食品溯源系統的性能和應用范圍。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食品溯源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價值分析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