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2008年:全面快速發展階段,基礎設施水平跨越式飛升。"十六大"以來,我國持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2003-2008年基建累計投資額達15萬億元,年均復合增速達23%,各領域基建布局持續完善。1)能源工業生產能力大幅提升:截止2008年末能源工業累計完成投資10萬億元,年均增速14.7%;原煤/原油年產量分別達27.9/1.9億噸,是1949年的87/1583倍;發電累計裝機達7.9億千瓦,是1978年的13.5倍,其中火電/水電分別達6.0/1.7億千瓦;核電/風電達885/839萬千瓦,清潔能源建設取得初步進展。2)交通運輸建設突飛猛進:截止2008年末交通運輸業累計完成投資9萬億元,年均增速13.4%,交通基礎設施水平顯著提高,其中新增鐵路里程5.79萬公里;新增公路里程365萬公里,高速公路增加6.02萬公里,"五縱七橫"國道主干線初步形成,公路等級明顯提高。3)市政基礎設施明顯改善:1979-2008年我國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累計完成投資4.9萬億元,年均增速31.5%,供水供氣、污水處理等市政設施保障能力大幅增強。歷經三十年發展我國基礎產業及基礎設施瓶頸制約不斷緩解,能源、交通、通信等領域成績斐然,建成落地西氣東輸、青藏鐵路、三峽工程、南水北調等多個超級工程,基建水平取得重大飛躍。
據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的《2023-2028年中國新基建行業市場競爭格局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分析,"四萬億"投資方案出臺,地方政府加碼投資全力穩增長。2008年11月初,為應對金融危機,國常會提出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十項措施。初步匡算,實施這十大措施,到2010年底約需投資4萬億元,建設項目以政府主導的基建、市政類工程為主。多數項目在中央轉移支付過程中需要地方政府配套融資,但當時地方政府無法進行債券及貸款融資,項目投資落實缺乏快速有效渠道。2009年3月,央行和銀監會聯合提出:"支持有條件的地方政府組建投融資平臺,發行企業債、中期票據等融資工具,拓寬中央政府投資項目的配套資金融資渠道。"以城投公司為代表的地方融資平臺井噴式出現,基建貸款迅速落實,城投債發行規模明顯增長,2009年全年發行規模1896億元,超過歷史之和,地方政府運用融資平臺支持基建成為重要力量。
基建逆周期調節作用持續凸顯。自2008Q4四萬億基建項目推出后,基建逐步成為托底經濟的重要抓手,在后續多次穩增長中作為逆周期調節工具使用。2008-2017年我國共經歷三次強力"穩增長":1)2008Q4-2009年"四萬億"投資出臺,基建累計同比加速回升,2009上半年基建同比增速高達51%,全年增速高達42%。2)2011Q4-2012年,受外部歐債危機及內部經濟下行壓力影響,2011年底政策再次轉向穩增長,2012年4月起發改委項目審批進程明顯提速,財政支出大幅加碼;同時放松融資平臺監管,城投債發行大幅放量(2012年同增161%)。2012年基建投資增速快速攀升,由2月的-2.4%增長至12月份的13.7%,2013全年基建投資增速超21%。3)2014Q4-2016年,國際市場需求乏力,國內地產高庫存壓力顯現,基建穩增長政策再次加碼,2015年政府再次邊際放松融資平臺監管,并大力推廣新融資工具PPP,2015-2017年基建投資始終維持在15%-20%的較高增速水平。
地方融資平臺監管趨緊,基建投資增速大幅放緩。2014年9月,國務院出臺《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43號文),明確發行地方債為地方政府舉債的唯一合法形式,且必須進行額度控制和預算化管理,在43號文基礎上各部門陸續出臺了多個文件推動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及隱性負債化解。2015-2016年間,由于地方融資平臺受到監管,地方政府開始依托PPP、政府投資基金、政府采購服務等模式進行融資,"明股實債"問題突出,地方隱性債務風險仍存。2017年5月,財政部50號文再次重申嚴格限制地方政府違規擔保、違規舉債;同年6月發布87號文,要求嚴格禁止以政府采購服務模式開展工程;11月發布92號文進一步規范PPP項目模式。2018年3月,財政部發布23號文,全面規范金融企業對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投融資行為,提出在預算法框架下,除地方政府債券外不得提供任何方式融資,并對資本金進行穿透式監管,地方債務管理進一步趨嚴。2018-2021年間我國基建投資額分別增長1.8%/3.3%/3.4%/0.2%,期間為應對中美貿易摩擦(2018Q3-2019Q1)及新冠疫情(2020)壓力共采取兩次穩增長舉措,但由于地方政府隱形負債管控未明顯放松,整體基建投資增速仍保持低位。
我國廣義基建投資口徑包括電熱水、交通運輸及公共設施三大領域,2021年三大領域分別完成投資額3.5/6.8/8.6萬億元,占基建投資總額的18%/36%/46%。分行業看,電力、熱力、燃力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中約有67%資金投向電力及熱力領域,其次為供水領域(占比25%)。交通運輸業以道路運輸業投資為主,占比達72%,其次為鐵路運輸(11%)、裝卸倉儲(11%)、航空運輸(3%)及水上運輸業(3%)。水利、環境及公共設施管理業中近80%投向公共設施領域,其余兩項占比較小。
基建三大分項重心逐步轉移。從基建投資結構變化看,2003-2006年我國基建投資額主要集中于電熱水及交通運輸領域,占比分別高達30%/40%,其中電熱水投資增速于2004年升至45.2%,達到峰值。2006年起,隨能源體系建設日趨完善,電熱水領域投資增速大幅放緩,占比逐年下降,2015年起降至20%以下。同期,交通基礎設施迎來建設高峰,投資增長明顯提速,2006-2012年交通運輸業投資占比維持在40%以上。2012-2022年,水利、環境及公共設施管理業逐步取代交通建設成為第一大投資領域,投資占比由38%增至46%。
更多新基建行業深度分析,請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新基建行業市場競爭格局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