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領域規范性文件出臺
日前,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第二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在北京召開,審議通過《互聯網金融從業機構應對異常維權指南》《金融領域維權信息網絡發布指引》《互聯網金融貸后催收業務指引》等自律規范性文件。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黨委書記、會長單強表示,以高水平行業自律助力做好數字金融大文章是貫徹落實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的必然要求。一是明確工作主線,以移動金融App、數字供應鏈金融、互聯網消費金融、互聯網金融反洗錢、數字征信等領域為重點,形成“組合拳”,夯實基本盤,打好攻堅戰。二是加強機制創新,進一步建立完善數字金融領域監管政策傳導、會員需求響應反饋、市場重大問題會商研究、行業信息交流共享、創新應用評議評估等工作機制。三是增強服務本領,對會員訴求、行業需求、市場聲音時刻保持耳聰目明,共建健康、平衡、活躍的數字金融生態。四是做好組織治理,深入研究完善理事會、專委會等工作流程和管理機制,落實黨中央關于社會組織改革發展的目標要求。
互聯網金融是指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
互聯網金融不是互聯網和金融業的簡單結合,而是在實現安全、移動等網絡技術水平上,被用戶熟悉接受后(尤其是對電子商務的接受),自然而然為適應新的需求而產生的新模式及新業務。是傳統金融行業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的新興領域。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市場前景預測及投融資戰略報告》顯示: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金融行業得以持續創新,提供更加高效、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務。例如,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被廣泛應用于風控、征信、個性化推薦等領域,提高了金融服務的精準性和效率;區塊鏈技術則有助于構建更加透明、去中心化的金融生態系統。
我國政府十分重視互聯網和金融行業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有助于金融信息服務行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為互聯網技術和金融信息服務的融合提供了基本遵循。中國人民銀行印發了《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年-2025年)》,指出要堅持“數字驅動、智慧為民、綠色低碳、公平普惠”的發展原則,以加強金融數據要素應用為基礎,以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目標,以加快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強化金融科技審慎監管為主線,將數字元素注入金融服務全流程,將數字思維貫穿業務運營全鏈條,注重金融創新的科技驅動和數據賦能,推動我國金融科技從“立柱架梁”全面邁入“積厚成勢”。
金融機構和傳統媒體加快布局,紛紛加大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線上服務等方面的投入,多家金融機構成立了自己的金融科技公司,在為自身業務服務的同時,也開始對外提供服務,傳統媒體也逐步加快這方面的業務布局。
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企業、金融機構,以及互聯網企業和金融機構合作等,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供金融業務和服務。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金融資源的可獲得性較強,交易成本相對較低,交易信息相對對稱,資源配置趨向于去中介化。行業的主要服務包括在線支付、P2P貸款、網絡眾籌、虛擬貨幣、在線保險、網絡證券交易和機器人理財等。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數據,截至 2023年末,全國銀行卡在用發卡數量97.87億張,同比增長3.26%;2012年以來,我國銀行卡滲透率從43.50%增長到49.21%。同時,銀行卡交易業務量有所增長。2023年,全國共發生銀行卡交易5,310.87億筆,金額1,085.07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7.51%和7.23%,其中消費業務3074.41億筆,金額136.00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2.32%和4.50%。
隨著消費促內需和業績壓力等綜合因素影響加大,在平臺企業金融業務整改基本完成的背景下,多家平臺的金融業務擴張重上軌道。目前,國內互聯網金融領域的領軍企業如百度、騰訊、阿里巴巴、京東等已經進一步開拓領地,或與金融企業進行深度合作,或設立金融子公司,或拓展金融服務,其金融業務的范圍和規模都在快速擴大,并覆蓋了銀行、基金、貸款等金融領域,形成了具有全金融業務的大型集團。
隨著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快速發展,監管部門將加強對該行業的監管力度,推動行業規范發展。未來,監管政策將更加細化,對互聯網金融企業的合規要求也將更加嚴格。同時,監管部門還將加強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合作,共同打擊跨境金融犯罪活動。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市場前景預測及投融資戰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