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藝行業是一個涵蓋廣泛的藝術領域,主要包括演藝產品的創作、生產、表演、銷售、消費以及經紀代理、藝術表演場所等配套服務機構。演藝產品具體形態豐富多樣,包括音樂、歌舞、戲劇、戲曲、芭蕾、曲藝、雜技等各類型演出。
演藝產業鏈各環節則包括文藝表演團體、演出場所、演出中介機構和演出票務等。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票務信息采集平臺數據監測,并結合行業調研綜合測算,2023年全國演出市場總體經濟規模739.94億元,與2019年同比增長29.30%,達到歷史新高。
2023年全國演出場次44.06萬場(不含農村演出和娛樂場所演出),與2019年同比增長123.55%;票房收入502.32億元,與2019年同比增長150.65%;觀演人數17113.64萬人次,與2019年同比增長83.01%。除票房之外,演出衍生品及周邊收入、演出贊助收入、經營主體物業及配套服務收入、藝術教育服務收入等演出經營主體其他收入總計237.62億元。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演藝行業深度發展研究與“十四五”企業投資戰略規劃報告》顯示:
持續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助推文旅產業長期向好發展。我國已建成門類齊全的現代工業體系,形成了全國統一的自由流通市場,構建了全球領先的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了規模龐大的中等收入群體,國民經濟持續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費能力不斷提高。參照國際經驗,人均GDP 在1萬-3萬美元期間是旅游休閑和文化娛樂等精神消費增長最快的階段。
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票務信息采集平臺數據監測和測算分析,2024年1月1日至3月31日全國營業性演出(不含娛樂場所演出)場次11.90萬場,與2023年同比增長72.71%;票房收入108億元,與2023年同比增長116.87%;觀演人數3886.99萬人次,與2023年同比增長77.88%。全國演出市場開局勢頭向好,在場次、票房、觀演人數三個維度實現開門紅。
演藝產業作為社會主義文化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弘揚主流文化、豐富市民文化生活、促進文化消費升級、塑造文化品牌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2024年春節期間,專業劇場、演藝新空間等演出場所項目多、場次多、類型多,涵蓋話劇、戲曲、相聲、音樂會、音樂劇、兒童劇等,是春節假期滿足社交需求、家庭消費和親子消費的熱門產品。
以往,民營制作機構和運營機構是演藝新空間演出和運營的主力,針對日益多元的演出市場細分化需求,國有藝術機構越來越注重小劇場的靈活性,不斷推動小劇場發展,增加接地氣、小型化演出,與大劇院、大劇場形成互補互促關系。現階段,新媒體對演藝活動的助力并非簡單的宣傳合作、信息告知和票務分銷的渠道補充。憑借豐富的科技創作與運營能力,新媒體平臺在增強藝術體驗、形成“觀演—互動—消費”的市場閉環以及促進商旅文合作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隨著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和消費者需求的不斷提升,演藝行業也在不斷創新和變革。一方面,各大城市的小劇場應運而生,滿足了大眾對文化產業的需求,一批以大眾娛樂為代表的劇團如開心麻花、德云社、青曲社等逐漸嶄露頭角。
另一方面,傳統演藝機構也在積極轉型和升級,以適應市場的變化。此外,隨著互聯網和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線上演藝也逐漸成為演藝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觀眾提供了更加便捷和多樣的觀賞體驗。
數字技術帶來演藝創作、演藝空間和觀演關系的深刻變化,促進藝術創意與科技手段的相互融合,為演藝精品的誕生提供更為絢麗的舞臺和更為廣闊的空間。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提出發展數字化文化消費新場景,“大力發展線上線下一體化、在線在場相結合的數字化文化新體驗”。《“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也提出加快發展包括數字演播在內的新型文化業態。與此同時,文化消費日益強勁,人們對高品質演藝的需求日益突出。
在國家政策和市場需求的雙重推動下,文化與科技結合、線上與線下結合成為當前文藝演出的重要趨勢。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演藝行業深度發展研究與“十四五”企業投資戰略規劃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