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育種是利用遺傳學、細胞生物學、現代生物工程技術等方法原理,培育生物新品種的過程。這包括雜交育種、誘變育種、多倍體育種、單倍體育種、細胞工程育種(組織培養育種)、基因工程育種(轉基因育種)等多種方法。這些方法體現著當代生物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其應用,是當今最前沿的科技門類之一。
生物育種的目的在于培育出性能優良的生物品種,以推動農業、林業、畜牧業等產業的發展。通過生物育種技術,可以實現對動物、植物、微生物的高效、精準、定向改良,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滿足人類不斷增長的食物需求。
在我國,生物育種被視為長期以來的重大科技戰略。自上世紀80和90年代起,我國就已開始對功能基因克隆、轉基因操作及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技術等進行布局和深入研究。在隨后的各個時期,生物育種都被列為國家重大科技計劃的重點支持對象。特別是在“十四五”規劃中,“生物育種”被列為需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八大前沿領域之一。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生物育種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機會分析報告》分析
生物育種行業的產業鏈供需布局
在上游環節,主要包括科研機構、高校等基礎研究單位,以及生物技術公司、種子企業等技術研發單位。這些單位負責進行生物育種的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為行業提供新的育種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這些創新成果是生物育種產業鏈的核心,是推動行業發展的動力源泉。
中游環節是育種和制種階段,主要由種子企業完成。這些企業根據市場需求,結合上游的創新成果,進行品種選育和制種。在此過程中,企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技術和人力資源,進行田間試驗、品種鑒定、種子生產等工作。這些工作對于保證種子的質量和產量至關重要,也是實現生物育種技術商業化的關鍵環節。
下游環節則是銷售和市場應用階段。種子企業通過經銷商、零售商等渠道,將種子銷售給農戶和農業企業。同時,還需要提供相關的技術支持和售后服務,幫助農戶和農業企業更好地應用生物育種技術,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生物育種企業還需要根據市場反饋,不斷調整和優化品種結構,以滿足市場需求。
2021年,中國農作物種業市場規模達到了1280億元人民幣。其中,三大主糧種子市場(包括雜交玉米種子和雜交水稻種子)規模達到710億元,占總市場的約60%。中國用世界約7%的土地養活了世界約22%的人口。然而,近年來中國糧食對外依存度逐漸增加,2022年中國進口糧食占糧食總產量的21.4%。生物育種技術的升級和品種的換代是推動種業成長的核心驅動力。例如,雜交玉米和雜交水稻種業的育種技術經歷了多次重大飛躍,這些技術進步不僅提高了種子價格,也推動了行業的整體增長。
生物育種行業的發展前景
隨著全球人口的增長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對糧食和資源的需求日益增加,這為生物育種行業提供了巨大的市場需求。同時,生物育種技術的不斷進步也為農業、林業、畜牧業等領域帶來了更多的選擇和機會。
生物育種技術具有顯著的優勢。通過應用現代生物工程技術,可以實現對生物體的高效、精準、定向改良,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增強動物的抗病能力和生產性能。這不僅可以滿足人類不斷增長的食物需求,還可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也為生物育種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許多國家都高度重視生物育種技術的發展,紛紛出臺相關政策,加大資金投入,推動生物育種產業的創新和發展。這有助于提升生物育種行業的整體技術水平和市場競爭力,促進產業的快速發展。
了解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中國生物育種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機會分析報告》。同時, 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研究報告、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產業圖譜、智慧招商系統、IPO募投可研、IPO業務與技術撰寫、IPO工作底稿咨詢等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