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帶來就業新機遇
新質生產力是今年全國兩會的熱詞,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對新質生產力帶來的就業機會和挑戰尤為關心。在他看來,有必要“針對未來可能被人工智能大量替代的行業和崗位,對勞動力培養及再就業做專項研究,并且提前、主動做好應對”。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包括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在一些代表委員看來,新質生產力不僅意味著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還意味著就業的新機遇、新挑戰和新潮流。
AI大模型是當前人工智能競爭的最前沿,也是激發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領域。為調研AI大模型的最新進展,兩會前夕,專家及學者調研了一家頭部手機企業的AI手機發展情況。借著這次調研機會,政協委員拋出了校企合作的設想:讓學生在校學完基礎課程以后,就到企業參與更前沿的技術開發,參與AI大模型等相關工作,培養面向未來的“AI+X”人才。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人才招聘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策略預測報告》顯示:
人才招聘是企業或組織為了填補職位空缺、增強團隊實力而開展的一項重要工作。它涉及到多個環節,包括確定招聘需求、制定招聘計劃、發布招聘信息、篩選簡歷、面試評估、錄用決策等。
數字化、智能化的確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人力投入,卻也催生了一大批新的就業機會。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23年未來就業報告》測算,未來5年全球企業預計創造約6900萬個新的工作崗位。增長最快的工作類型絕大多數由人工智能和數字化驅動。
新的就業形態層出不窮
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路上,新的就業形態層出不窮。2024年2月,中國青年報社聯合快手,對3153名新職業青年進行的一項“新職業帶動新就業狀況調查”(以下簡稱“調查”)顯示,八成受訪新職業青年通過短視頻直播平臺實現就業創業,創新技能型新職業最受青年青睞,受訪青年對于長期從事數字生態新職業的意愿較高。
本次調查顯示,80.0%的受訪新職業青年通過短視頻直播平臺實現了就業創業。在工作年限方面,78.5%的受訪新職業青年接觸短視頻行業的時間在3年內;在日均工作時長方面,68.6%的受訪新職業青年集中在1-6小時,其中3-6小時的占比最高,為41.6%,30.6%的受訪青年工作時長超過6小時。
哪些新職業最受青年青睞?調查發現,受訪青年更偏好從事創新技能型新職業,產品研發員、直播電商操盤手、數據分析師、視頻剪輯師、直播選品員位居青年愿意從事的短視頻直播新職業的前五位。
人社部:將從五方面發力穩就業、惠民生、促發展
一是全力穩定就業崗位。今年,我們將延續降低失業、工傷保險費率政策,落實和完善穩崗返還、專項貸款、就業和社保補貼等政策,更好釋放政策紅利。
二是全力拓寬就業渠道。我們將加強對就業容量大的民營經濟、中小微企業等各類經營主體的支持,大力培育數字經濟、銀發經濟、綠色經濟等就業新的增長點。進一步加大擔保貸款、稅費減免、場地安排等扶持力度,釋放創業帶動就業潛力。同時,完善靈活就業服務保障措施,充分發揮6900多家零工市場供需對接作用,支持勞動者多渠道靈活就業。
三是全力提升就業技能。這是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的關鍵之舉。近年來,政府每年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超過1800萬人次,有效增加技能勞動者供給。今年將深入推進技能中國行動,聚焦先進制造、現代服務、養老照護等重點領域需求,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
四是全力優化就業服務。將組織更多面向不同群體、不同時段的招聘活動,保持市場熱度不減。推廣“大數據+鐵腳板”的服務模式,打造“家門口”就業服務站,為企業和勞動者提供高效、便捷、精準的就業服務。
五是全力保障重點群體。今年高校畢業生將達到1179萬人,將強化促進青年就業政策舉措,拓寬市場化渠道,穩定公共崗位規模,優化全周期就業創業指導服務。扎實做好退役軍人、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加強對殘疾人等困難人員就業幫扶,兜住、兜準、兜牢民生底線。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人才招聘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策略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