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1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2023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基本情況。2023年,我國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4763.19萬人,比上年增加108.11萬人,增長2.32%。
2023年,全國普通、職業本專科共招生1042.22萬人,比上年增長2.73%。全國共招收研究生130.17萬人,比上年增長4.76%。全國共有高等學校3074所,比上年增加61所。全國共有高等教育專任教師207.49萬人,比上年增加9.71萬人,增長4.91%。
據介紹,2023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60.2%,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提前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高等教育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分析:
當前公辦高等學校和民辦學校都走特色化道路,但公辦高等學校師資力量雄厚,又有國家政策的扶持,產學研一條龍,比民辦學校起點高、速度快。過去,與公辦高等學校相比,民辦高等學校在招生、用人、管理等方面都體現出高度的靈活性,但現在公辦高等學校的用人與管理機制也開始轉變,變得更靈活更富于競爭。因此,民辦高等學校必須提高自身競爭力,確立合適的特色定位,以更優秀的教育教學資源和更有效的教學方式去吸引生源。中國高等教育市場的市場集中率仍然非常高,民辦高校無論是從學校數量還是從培養學生數量上都只占絕對少數,在校生與招生數量的增長以及實現大眾化的絕對主力是公立高校。
雖然我國的高等教育自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仍然面臨許多問題與挑戰。首先,我國高等教育雖然進入大眾化階段,但是高等教育發展水平與發展區域分配不平衡。由于我國發展歷史及自然環境等因素,東部地區是最早開始改革開放的地區,經濟發展程度位于全國一流,高等教育發展水平也最高,而西部地區的高等教育水平則相對落后,總體上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的高等教育優質資源的分配程度差距較大,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較為滯后。
2023年,全國共招收研究生130.17萬人,比上年增長4.76%。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隨著研究生規模,特別是博士生規模占比的不斷提高,高層次人才培養結構也在不斷優化,下一步將持續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深化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加快構建“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態,著力提高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質量。
當下高等教育變得越來越數字化和智能化
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已成為全球共同議程和進程,教育數字化轉型已成為各國提高國家競爭力和發展創新能力的關鍵一步。在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進程中,不同國際組織和多個國家政府存在著共同的關注點,同時,ChatGPT等新興數字技術為高等教育的發展帶來了機遇與風險。
2022年5月,第三屆世界高等教育大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的《超越極限——重塑高等教育的新路徑》的報告,指出“數字化是推動高等教育重塑的主要因素之一”。同年9月,聯合國“教育變革峰會”明確提出,“數字革命將能成為確保優質全民教育以及轉變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方式最有力的工具之一”。
近幾十年來,教育技術發展異常迅速,不斷迭代發展。信息技術使得信息可以更加快速、準確、方便地傳遞和使用;數字技術將實體世界中的物體、事件和過程數字化,以便進行更高效的管理和處理;人工智能技術實現計算機對人類思維過程的模擬和替代,實現自主的學習、決策和行動。
教育技術的更迭帶來了高等教育機構基礎設施、課程、教學、行政、研究、業務流程、人力資源、數字化轉型治理、信息管理和市場化的變革,引起高校教育系統從其多目的、多過程、多學科、多狀態、多行為體等方面進行反思、重組和重塑。新涌現的數字化技術,如ChatGPT自然語言處理模型、元宇宙技術等未來將徹底顛覆高等教育的形態。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行業現狀分析
進入21世紀以來,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教育的需求,不斷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教育的需要,培養專科及以上層次的高等職業教育甚至專業碩士、專業博士學位的高級應用型職業教育人才愈發顯得迫切。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正確指導下,我國職業教育取得了長足發展,基本建成了職業教育的“中國體系”,完善了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中國模式”,打造了“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中國樣本”,形成了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中國特色”。據資料顯示,2022年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行業市場規模約為392.2億元,同比增長5.4%。
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行業市場集中度較低,從民辦高等職業教育方面來看,根據在校生人數口徑,民辦高等教育行業前6名學校或集團占比僅為10.7%。受民辦高校辦學門檻高與投入大的限制,形成了散布地方、區域生源、單所學校為主體的行業格局。僅有少量全國性、跨省辦學的行業龍頭,通過異地并購、擴張形成民辦高校集團,如中教控股、希望教育等。集團化辦學難度大,除了擁有充足的資金儲備和強大的運營管理能力外,還需要得到當地政府支持,在不影響辦學質量的前提下,教育部對集團化辦學持中性態度。隨著近兩年獨立學院轉設的政策窗口,高校集團或通過兼并收購獨立學院帶動行業集中度提升。
近年來,我國高職教育規模獲得了迅速擴大,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有了較大提高,對完善我國高等教育結構,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目前我國高職院校辦學條件相對較差,“雙師型”專業教師數量不足,質量保障體系不夠完善,辦學機制改革有待突破等,這些嚴重制約了高職教育的健康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實施國家示范性高職高專院校建設計劃,積極提高我國高職教育主動適應社會需求的能力。這項工程以加強高職院校基礎能力建設為切入點,把高職院校改革與發展的重點放到加強內涵建設和提高教育質量上來,增強培養面向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高技能人才的能力。這一舉措將會促進一部分高職院校進一步加強內涵建設,同時也將會帶動其他高職院校把工作的重點轉移到加強內涵建設上來。
高校是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
高等教育作為人才第一資源、科技第一生產力、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是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要在人才支撐、科技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上見行動、有作為、作貢獻。
高校是高端創新人才的“集聚地”,人才優勢凸顯,要大力加強戰略人才隊伍建設,打造體系化、多層次的人才成長平臺,著力構筑有利于人才成長的學術生態、人盡其才的環境氛圍、人才各展所能的激勵機制,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形成助力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的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創新支撐體系。
高校是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要牢牢把握科技創新這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機制改革,調整科技激勵政策。一方面,積極鼓勵科學家自由探索,賦予戰略科技人才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更大經費支配權、更大資源調度權;另一方面,有組織開展科研和科技攻關,努力產出更多原創、首創、獨創和顛覆性的科技創新成果,為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貢獻。要深化科教融匯、產教融合,把高校科技人才集聚的勢能轉化為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動能,有效打通科技成果供給側與需求側的聯通渠道,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產業技術攻堅和企業數字化轉型,形成推進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的強大新動能。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高等教育產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高等教育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