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建立三級醫療康復體系,在該體系中,三級綜合醫院承擔急性期治療功能,康復醫院或者以康復為主的二級綜合醫院承擔穩定期治療功能,社區、基層醫療機構承擔恢復期治療功能;目前我國康復醫療資源主要集中在三級綜合醫院。
康復醫院是專門提供康復醫療服務的醫療機構。康復醫院通常會配備專業的康復醫生和康復團隊,包括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言語治療師、心理治療師等,為患者提供全面、系統的康復治療方案。
據2022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截至2021年,全國康復醫院數量為810家,占專科醫院總數的8.35%,全國康復醫學科床位數為32.77萬張,占床位總數的3.47%;與《綜合醫院康復醫學科基本標準(試行)》要求的康復科室設置床位數預期達到5%的水平仍有超1.5%的缺口。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康復醫院產業園區發展規劃及招商引資咨詢報告》顯示:
康復醫院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因各種原因導致身體功能障礙的患者,如神經系統疾病、運動系統疾病、骨科疾病、老年病、慢性病等。康復醫院通過提供康復評估、康復訓練、康復治療等服務,幫助患者恢復或改善身體功能,提高生活質量。根據《柳葉刀》研究統計,我國是全球康復需求最大的國家,2019 年我國康復需求總人數達到4.6 億人;分疾病來看,肌肉骨骼疾病患者數量最多,其次為感覺障礙患者和神經系統疾病患者。
自2010年來,我國出臺一系列政策推動康復行業發展,并進一步點明支持社會力量舉辦規模化、連鎖化康復醫療中心,相關政策的出臺大力推動了民營康復行業的發展。
圖表:中國康復醫院數量及民營康復醫院占比
根據《中國健康統計年鑒》的數據,自2011年至2019年,全國康復專科醫院的數量實現了顯著增長。從2011年的301家發展到2019年的706家,年復合增長率達到了12.3%。在這一增長過程中,民營康復醫療醫院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至2019年已經占據了總康復醫院數量的77.2%。
這種增長趨勢的背后有兩大主要原因。首先,相關政策積極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公立醫院的缺口領域,包括康復醫療領域。政策的推動為民營康復醫院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促進了其數量的增加和服務質量的提升。
其次,與公立綜合醫院相比,康復專科醫院在投入成本、醫療風險和醫生依賴性方面具有明顯優勢。由于康復醫療注重的是患者的功能恢復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而非復雜疾病的手術治療,因此相對于公立綜合醫院,康復專科醫院的設備投入和運營成本較低。同時,康復醫療過程中的醫療風險也相對較低,對醫生的依賴程度不高,這使得社會資本在投資康復專科醫院時更容易獲得回報。
《關于加快推進康復醫療工作發展的意見》明確,各地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要結合本地區康復醫療需求等,健全完善覆蓋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的康復醫療服務體系。推動醫療資源豐富地區的部分一級、二級醫院轉型為康復醫院。支持和引導社會力量舉辦規模化、連鎖化的康復醫療中心,增加轄區內提供康復醫療服務的醫療機構數量。鼓勵有條件的基層醫療機構根據需要設置和增加提供康復醫療服務的床位。
隨著我國三級康復醫療體系的逐步完善,政策對康復醫療行業的支持力度持續增強,居民對康復醫療的認識和接受度也在逐漸提高。此外,人口老齡化的加劇、慢性病人口的增加以及計劃生育政策的調整等因素,也在推動康復醫療行業的發展。
受人口老齡化加速的影響,老年人康復需求將成為國內康復行業的主要驅動力之一。2021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達到2.67億,失能失智人數約為4500萬。其中,60-64歲老年人,中重度失能占比為5.8%,輕度失能為8%;85歲及以上老年人,中重度失能達到24.9%,比輕度失能多4%。生活自理能力缺失的失能老人群體持續擴大,導致日常專業康復的需求量不斷擴大,對康復治療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根據《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2021)》數據,2020年全國醫院門急診人次為32.31億,其中康復醫學科門急診人次達到3109萬,占比為0.96%;2020年全國醫院出院人次為1.83億,其中康復醫學科出院人次為309萬,占比為1.69%。
在政策支持行業發展下,社會資本持續進入康復服務行業,民營康復醫院增長迅速。中國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加強預防、治療、護理、康復有機銜接。健全中醫藥服務體系,發揮中醫藥在疾病預防、治療、康復中的獨特優勢。建成康復大學,促進康復服務市場化發展,提高康復輔助器具適配率,提升康復服務質量。
地方政府重視康復醫療產業發展,各省市十四五規劃均提及康復醫療相關內容,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康復醫療機構建設。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康復醫院產業園區發展規劃及招商引資咨詢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