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血液制品行業多年來形成了以天壇生物等4家企業為行業龍頭的競爭格局,剛剛過去的2023年,海爾集團豪擲125億元購入上海萊士股份,血液制品行業“巨頭”入局。
目前國內正常經營的血液制品企業不足30家
上海萊士日前在投資者關系活動上表示,血液制品關系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國家自2001年5月起不再批準新的血液制品生產企業,對血液制品生產企業實行總量控制,目前國內正常經營的血液制品企業不足30家,行業進入壁壘高。
近年來,血液制品企業數量進一步減少,并形成了以天壇生物、華蘭生物、泰邦生物、上海萊士為龍頭的競爭格局。2022年,前述幾家公司年采漿量均在1000噸以上,合計采漿占國內血漿采集量60%以上,頭部效益明顯。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產品臨床適用癥狀的增加、老齡人口數量的增長,國內血液制品的需求不斷增長,加之新版醫保目錄中血液制品報銷范圍逆勢大增,可以預計其未來臨床需求只增不減。預計未來幾年中國血液制品市場規模將會持續走高,到2024年,行業市場規模將超過800億元,達到822億元。
血液制品主要是以健康人血漿為原料,采用生物學工藝或分離純化技術制備的生物活性制劑,包括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各種凝血因子等。在醫療急救及某些特定疾病的預防和治療上,血液制品有著其他藥品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當前大部分血制品原料從血漿蛋白中提取,而人體血液中血漿僅占比55%,血漿中又僅有7%為血漿蛋白。根據血漿蛋白的成分構成,血制品又可大致分為白蛋白類、免疫球蛋白類和凝血因子類,其原料分別約在血漿蛋白中占比60%、15%和4%。
我國在血液制品行業準入、原料血漿采集管理、生產經營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監管和限制措施,具有較高的政策壁壘。鑒于血液制品的特殊性和極高安全性要求,國家強制要求血液制品的原料采集、檢測、存儲、運輸、生產、銷售等各環節都具有可回溯性的過程記錄,實行全鏈條嚴格監管。我國的監管部門對行業采取嚴格的監管手段,出臺了一系列的監管措施,以保證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我國血液制品行業產業鏈上游包括血漿站與血站,中游指的是血液制品,包括白蛋白、凝血因子類與免疫球蛋白,下游包括醫療機構與第三方實驗室等。行業內歷經幾十年企業大量兼并、重組后,目前有血液制品批簽發及終端銷售的國內血液制品制造商僅30家左右,行業集中度較高。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血液制品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分析:
縱觀血制品行業發展歷史,行業供需格局從“供不應求”走向“供需動態平衡”,行業增長動力從單純漿量驅動逐步走向生產經營效率及市場推廣等因素驅動。疫情爆發后,公立醫院加大血制品備貨以應對疫情,促進產品庫存加速出清;也促使臨床醫生對血制品認知有所提高,有望帶動血制品使用量的提升。
基于海外市場的發展趨勢特點以及我國新批漿站對集團企業的傾斜,未來我國血液制品企業將不斷兼并重組,行業集中度將逐漸提高,研發能力強、品種豐富、血漿綜合利用率高的集團企業具備優勢。
目前,除了國內多地企業在生產以血漿為原料的血源人血白蛋白之外,吉林通化、湖北武漢等地生物制藥企業正研發重組人白蛋白,即替代以血漿為原料的“人造白蛋白”。
血液制品的供給緊張關系不能阻礙相關產品需求量的持續增長。血液制品在危重病患者、遺傳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療中占有重要地位,對比全球市場,我國的血液制品呈現出原料稀缺、供不應求的狀況,隨著醫療衛生體制的完善、人口增長和老齡化,居民對血液制品的消費能力及需求增強,未來血液制品將擁有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在血液制品領域,由于原材料來源于健康人血漿的獨特性,單采血漿站數量少且覆蓋人口不廣,血漿資源有效利用率不高,血液制品產品結構亟需優化。如何進一步提升采漿量,擴大各制品生產規模,提高資源利用率、緩解供需緊張仍是中國血液制品行業面臨的最大挑戰。
本報告對國內外血液制品行業的發展狀況進行了深入透徹地分析,對我國行業市場情況、技術現狀、供需形勢作了詳盡研究,重點分析了國內外重點企業、行業發展趨勢以及行業投資情況,報告還對血液制品下游行業的發展進行了探討。
想要了解更多血液制品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血液制品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