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統計顯示,2023年全年,江蘇省出口各類船舶655.3億元,同比增長37.1%,出口規模位居全國首位。2024年新年伊始,江蘇船舶工業不僅延續2023年的紅火勢頭,還出現一些新的變化。
在江蘇靖江的一家大型造船企業,各生產區域都是一派繁忙的景象。船廠的三個船塢里共有7艘大型船舶在同時建造,他們自主研發的新一代低碳環保綠色船舶很受歡迎,其中21萬噸液化天然氣雙燃料散貨船,在今年開年的第一個月就交付了四艘,刷新了月交付大型船舶紀錄。
靖江某大型造船企業營銷部杜海銘說:“目前我們在手訂單有101艘,載重噸1327萬噸,其中液化天然氣雙燃料船有51艘,所有訂單的生產計劃已排至2027年。”
據了解,液化天然氣燃料與大型輪船常用的重油燃料相比,能夠有效降低85%的氮化物排放,20%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100%的硫化物及細微顆粒的排放,是現在造船業市場最受歡迎的綠色低碳船型。
靖江某大型造船企業船舶設計研究所孫權表示:“2024年,歐盟將對船舶運輸行業征收碳排放稅,我們這種雙燃料散貨船能夠為船東最大程度地降低碳排放稅的付出,這樣在整個船舶的運營周期中,就能為船東有效地降低運營成本。”
船舶產業“紅火”的同時,如何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從“高訂單”向“高價值”邁進,還有許多難題要解決。
在江蘇南通海門區的一家船舶海工制造基地,一艘目前國內最大型18萬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氣運輸船正在首次建造,此前該類高技術船舶的建造訂單長期被國外企業壟斷。作為項目經理,盧金龍既有自豪更有壓力。
盧金龍說:“PCTC(滾裝運輸船),風電項目這些國產化率已經達到了90%以上,但我們的高端項目,比如說我們LNG(液化天然氣)運輸船,它的國產化率僅僅只有47%。”
在車間里,船舶的構建正在加緊建造,另外一邊,針對核心技術國產化的攻關會議也在同步開展。來自江蘇省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技術創新中心的科研人員為了這一項目成立小組,一對一上門服務。
江蘇省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技術創新中心業務發展部總監廖期龍表示:“相對于日本韓國同行,我們的附加值和產品價值還相差很多。(我們)在全球范圍內尋找合適的解決方案和高端人才,通過技術供給和需求的嫁接,落戶一批高技術企業,補齊技術短板,助力整個造船產業鏈的高質量發展。”
隨著高等級航道“四縱四橫”建設的推進,以節能、環保、經濟、高效為特征的內河新能源船舶迎來了絕好的發展機遇。
航運需求與全球經濟增長周期緊密相關,船舶行業呈現強周期性。當前,我國船舶制造行業節能減排力度持續加大,船舶行業綠色轉型升級正穩步推進。
船舶智能化是指利用傳感器、通信、物聯網、互聯網等技術手段,自動感知和獲得船舶自身、海洋環境、物流、港口等方面的信息和數據,并基于計算機技術、自動控制技術和大數據處理分析技術,在船舶航行、管理、維護保養、貨物運輸等方面實現智能化運行的船舶。
根據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的《2024-2029年中國船舶智能化行業深度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
船舶智能化的目的是使船舶更加安全、更加環保、更加經濟和更加可靠,推動船舶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目前,船舶智能化技術已經得到了廣泛應用,如智能航行、智能機艙、智能能效管理等。
隨著環保理念的不斷深化,我國船舶制造行業逐漸形成低碳及無碳化的發展趨勢,助力船舶產業開啟新一輪上行周期。目前,我國造船業處于國際領先地位,修建造市場份額穩居世界第一,三大造船指標呈現穩步增長態勢。
各國政府都在加大對船舶智能化行業的支持力度,推動船舶智能化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例如,中國政府出臺了《中國制造2025》等政策,鼓勵和支持智能船舶的研發和推廣。
隨著船舶智能化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到這個行業中,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同時,一些大型船舶企業也在積極布局智能化領域,加大對智能化技術的投入。
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不斷發展,船舶智能化已經成為船舶行業的發展趨勢。
船舶智能化技術將繼續創新,進一步提高船舶的安全性、經濟性和環保性。智能船舶的設計、制造、運營和管理等方面需要大量的技術支持和服務保障,將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隨著全球貿易和航運市場的不斷增長,船舶智能化技術的市場需求也將不斷增長。同時,隨著環保要求的提高和能源結構的調整,智能化技術將成為船舶行業的重要發展方向。
總的來說,船舶智能化行業的發展前景廣闊,但也需要不斷應對技術挑戰和市場競爭。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和靖江市工信局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靖江全市造船完工量82艘838.94萬載重噸,同比上升12.6%,占全省、全國、全球的比重分別達到43.5%、19.8%、10%;
新接訂單142艘1485.5萬載重噸,同比上升90.2%,占全省、全國、全球的比重分別達到42.3%、20.9%和13.9%;手持訂單286艘2881.5萬載重噸,同比上升28.9%,占全省、全國、全球的比重分別達到44%、20.7%、11.3%。全市船舶工業全年實現產值382.4億元,同比增長39.9%。
靖江造船業的三大最重要指標連續多年超過全球十分之一左右的份額,并且全年的新接訂單量超過造船強國日本。LNG運輸船建造是近年來靖江船企的一項“傳奇”突破。
近年來,瞄準“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靖江船企依托一流的管理團隊、雄厚的資金實力、豐富的造船經驗、完善的研發體系,推進產品結構逐步向高技術、高附加值延伸,“兩高”船舶建造能力不斷加強。
聚焦“電化長江”“氫化長江”,宜昌力爭5年內建成全國內河綠色智能船舶產業示范區、長江中上游最大綠色智能船舶制造基地,全力構建綠色智能船舶千億級產業鏈,依托“世界水電之都”,邁向“清潔能源之都”。
宜昌船舶工業園相關負責人介紹,2023年1月至9月,工業園9家船企共建造船舶123艘,比上年增長約40艘。園內現有28艘新能源船舶,其中混動19艘、純電動9艘,新能源船舶占比增至27%。
目前,宜昌船舶工業園已生產出國內首艘快速雙體集裝箱船、純電力推動游船、長江三峽系列“豪華夜游客船”等一系列特色船型。從修船、造船,到不斷駛出中國首制、世界首制高技術船舶,宜昌正在駛向綠色智能船舶制造的高地。
據了解,宜昌具有船舶修造許可資質的企業19家。2023年上半年,19家企業完成訂單85艘,完工量52.43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6.51%;新增訂單32艘、19.74萬載重噸,同比增長25.3%;手持(在建)訂單137艘、84.5萬載重噸,同比增長26.8%。
政策上高位推進,船企創新,宜昌城發集團重倉加持,在綠色智能船舶制造端、服務端、應用端持續發力,多方合力推動宜昌綠色船舶制造業發展提速。
當前,船舶行業自動化、智能化、數字化的發展趨勢十分明顯。今后,我國船舶行業要大力推動機器人及相關自動化、智能化設備在造修船領域的應用,不斷拓寬應用場景,實現新技術新裝備與傳統業務的融合發展。
船舶智能化行業已經成為船舶制造與航運領域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智能船舶也是《中國制造2025》中明確重點發展的領域,代表了船舶未來的方向,關乎航運業的轉型升級。
按照國家新能源戰略部署,未來15年內國家將投入大量資金用于市場化開發新能源水運設備和新業態,使新科技在船舶工業、港口物流和水下服務領域得到充分發揮,以滿足不斷變化的航運業環境的需求。
如今,中國已經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造船大國,年造船產量占世界市場份額超過40%,行業全年收入超過5000億元。產品逐步覆蓋市場上全部船型,研發設計、工藝技術和管理水平日益提升,我國正在努力向世界造船強國邁進。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中研網撰寫的船舶智能化行業報告對中國船舶智能化行業的發展現狀、競爭格局及市場供需形勢進行了具體分析,并從行業的政策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及技術環境等方面分析行業面臨的機遇及挑戰。
同時揭示了市場潛在需求與潛在機會,為戰略投資者選擇恰當的投資時機和公司領導層做戰略規劃提供準確的市場情報信息及科學的決策依據,同時對政府部門也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想了解關于更多船舶智能化行業專業分析,可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的《2024-2029年中國船舶智能化行業深度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同時本報告還包含大量的數據、深入分析、專業方法和價值洞察,可以幫助您更好地了解行業的趨勢、風險和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