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建筑物的功能,一般建筑物可以分為居住建筑、工業建筑、公用設施建筑、倉儲建筑、市政公用設施建筑。由于這種分類的范圍較大,還可以近一步的根據他們所處的地理位置細分。
市政公共建筑是指由政府投資建設,供市民使用的建筑。這類建筑通常包括辦公建筑、商業建筑、旅游建筑、科教文衛建筑、通信建筑、交通運輸類建筑等。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布局,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優化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和系統集成、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以及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2-2027年中國市政公共建筑行業深度發展研究與“十四五”企業投資戰略規劃報告》顯示:
隨著我國進入城鎮化后期,房地產轉向高質量發展,基礎設施投資規模保持穩定增長,建筑企業單純依靠規模驅動實現高速發展的時代已經過去。當前建筑企業競爭加劇,行業平均利潤率走低,建筑行業已經進入從粗放式管理走向精細化管理、從規模紅利走向管理紅利的新時期。雖然當下面臨行業調整,短期來看信心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客戶的正常業務投入,但長期來看,在行業復蘇回暖以后,建筑行業數字化轉型將迎來更好的發展機遇期。
市政公共建筑項目類別包括公共建筑(市政建筑、學校、醫院)、交通基建(公路、鐵路、橋梁、管道、運河、港口、機場)、公共空間(公共廣場、公園、海灘)、公共服務設施(供水和處理、污水處理、電網、大壩)以及其他實體資產和設施。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和人們對公共設施的需求增加,市政公共建筑行業的發展速度將繼續保持穩定增長。這包括學校、醫院、圖書館、博物館、體育館等各類公共設施的建設,以滿足市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提高城市品質。
市政公共建筑作為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為市民提供了基本的生活服務,還是城市形象和發展的重要體現。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細分行業中,城市市政公用設施投資占比最大,達到71.55%;其次是縣城市政公用設施、建制鎮市政公用設施和村莊市政公用設施。
近年來我國城市市政公用設施投資額逐步增長,2021年達到23371.7億元,同比上升4.88%。分區域來看,主要集中分布在華東、西南、華中、華南和華北等地,前五大地區的投資完成額占比達到約90%。
目前,我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已形成財政撥款、銀行貸款、債券、自籌、利用外資等多元化融資格局。其中,自籌資金、地方財政撥款是主要力量,兩者合計占城市基礎設施2021年資金來源的50%以上。根據住建部發布的數據,2021年年末,全國城市建成區面積6.24萬平方公里,同比增長2.8%。從行政分區看,廣東和山東城市建成區面積超過5000平方公里;江蘇、四川浙江、河南、湖北、遼寧、安徽、河北和湖南9個省份超過2000平方公里。
中國的市政建設市場高度分散,多為中小型企業。超過42000名參與者持有建筑類企業資質-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總承包三級及以上資質,其中超過3700名參與者持有建筑類企業資質-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總承包特級和一級資質。新時代市政公用事業高水平監管是完善監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是踐行人民城市建設理念實現城市治理現代化的現實需求。
科技創新將在市政公共建筑行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新的建筑材料、施工技術和設計理念將不斷涌現,推動市政公共建筑行業的轉型升級。例如,裝配式建筑、綠色建筑、智能建筑等新型建筑形式的出現,將為市政公共建筑行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著力擴大內需以及保障民生等重點工作,明確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要有效帶動全社會投資,今年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8萬億元,加快實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將推動國內基礎設施建設進入提質、提速和增量的階段。
長期來看,我國仍有十年左右的基礎設施投資增量期,傳統基礎設施提質、新型基礎設施提速、安全基礎設施增量將成為未來工程設計企業的發展方向,城鄉規劃建設領域重點將從新建城鎮逐步轉向城市更新(包括老舊小區改造、市政基礎設施補短板等)、縣城建設和鄉村振興、智慧化城鄉建設以及新能源、水安全、水環境等領域。
“十四五”期間,國家將繼續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不斷優化城鄉區域發展格局,發展壯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大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力度,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2-2027年中國市政公共建筑行業深度發展研究與“十四五”企業投資戰略規劃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