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年以來,上海演出市場持續火熱。百老匯原版音樂劇輪番上演,沉浸式舞會營造新春氛圍,懸念劇場融入龍年元素,場均上座率超過98%。
音樂劇《大彗星》改編自列夫·托爾斯泰的巨著《戰爭與和平》,此次上海演出的舞臺設計另辟蹊徑,由一個個紅色圓圈組成彗星軌道,觀眾分坐在四個圓中,對應劇中的四大家族,演員游走在軌道上,猶如星際穿越,使觀眾沉浸在劇情宇宙之中。
總臺央視記者 金荷淼:上海大劇院的沉浸式懸念劇場對空間進行了創意改裝,觀眾入場后根據標注的動線,在不同的時空場景中感受截然不同的劇情推進。與此同時,劇場內做了各種各樣龍年元素的小設計,還搭配了一些尋寶小游戲,大大豐富了觀眾的觀劇體驗。
引進國際知名IP,讓線下演出市場迅速聚集人氣。演唱會《重聚》匯集了國際頂尖音樂劇演員,演出的曲目都來自耳熟能詳的經典音樂劇,如《歌劇魅影》《悲慘世界》等。該演出是首次進行中國巡演,僅設北京、上海兩站,場均上座率超過98%。
近來,在線下演出的帶動下,上海的文旅消費迅速增長。另一方面,海外劇目的引入也為演出市場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記者走訪了解到,線下演出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文旅消費的發展。目前,上海的熱門演唱會觀眾有80%來自外地,熱門劇目和國際知名IP吸引了不少愛好者,不遠萬里奔赴而來。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中外合作劇目大幅增加也是今年演出市場的一大趨勢。由國內團隊主導,邀請國外演員參與其中,將海外題材進行本土化演繹,通過文化的碰撞與交融,為演出市場注入新活力。
音樂劇明星演唱會《重聚》音樂總監 亞當·霍斯金斯:我們的管弦樂隊都來自中國,他們都是本土演奏者。我們在北京會面,排練了大約15個小時,總共大約有二十七首歌,我們度過了一段非常快樂的時光。
上海大劇院總經理 張笑丁:我們集合了百老匯的主創陣容,又和上海的特色結合起來。在服裝上跟原版《大彗星》比,無論是體量還是審美視覺,又進行了一次升級。
票務平臺數據顯示,2024年1月份的演出門票銷量,同比2023年1月增長了380%,同比2019年1月增長超兩倍。業內人士表示,觀眾對于優質內容的需求是十分強烈的,海外劇目的引進加劇了市場良性競爭,助推線下演出蓬勃發展。
某票務平臺負責人 劉斅:更多觀眾去觀演,主辦方和出品方掙到錢以后,投入資金,再尋找新項目。像演唱會,會引進一些新的藝人;像劇場類,會去做一些新的IP,新IP投入市場以后,又進行良性競爭,優勝劣汰,呈現給用戶更高品質的演出。
2024開年以來,全國多地演出市場迎來“開門紅”。燈塔專業版App數據顯示,截至1月16日,2024年全國演出銷售總票房達1.93億元,銷售總票量達74萬張,場次總數達2.4萬場。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修訂發布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24年本)》顯示,演藝業等位列鼓勵類目錄。業內人士認為,演出經濟將迎來更大發展空間。
演出,指演出單位或個人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環境下所舉辦的文藝表演活動,把戲曲、舞蹈、曲藝、雜技等才藝在觀眾面前表演出來。詳細地說就是演員通過某種藝術表演形式和服裝道具、舞美、燈光、音響的特殊藝術效果,現場把舞臺藝術品展現給觀眾的過程。
演出行業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行業,一直以來都是人們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文化娛樂的需求不斷增加,從而推動了演出行業的發展。
演出行業在近年來面臨著一些挑戰。一方面,隨著數字媒體的興起和娛樂方式的多樣化,傳統演出市場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另一方面,演出行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演出票價高、演出質量不穩定、演出市場不規范等。
近年來,從政府到市場,都愈發重視演藝在當代社會政治、文化以及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穩定發展,民眾的文化娛樂支出比重不斷增加,文化消費時間逐漸增多,對文化產品的選擇性日益增強,逐漸向高層次的精神文化需要轉移,而觀看娛樂性強、影響力大的演出節目成為民眾最為普遍的文化消遣方式之一。
各大城市的小劇場應運而生,滿足了大眾對文化產業的需求。比較典型的代表有開心麻花、德云社、青曲社等一系列以大眾娛樂為代表的劇團,當然國家大劇院、上海大劇院、廣州大劇院等仍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演出行業總體穩步發展,各類主體加快轉型。2022年演出市場總體經濟規模243.60億元,與2021年同比降低31.33%。
營業性演出(不含娛樂場所演出和公益性演出)場次總計17.33萬場,票房收入總計89.88億元,網絡表演(直播與短視頻)行業市場營收1992.34億元。截至2023年5月底,全國營業性演出場次近9萬場,票房收入超110億元,接待觀眾2500余萬人次。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2028年中國演出服務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研究報告》顯示:
截至2022年底,全國現有在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備案的營業性演出場所4390家,取得營業性演出經營許可證的演出經紀機構10025家,文藝表演團體20072家。
具有網絡表演(直播與短視頻)經營資質的經營性互聯網文化單位有6263家,網絡表演(直播與短視頻)經紀機構超24000家。從事演出舞美制作、舞美工程和舞臺設備租賃等業務的從業機構超過3000家。
2023年前三季度,大型演唱會、音樂節演出場次達1137場,觀演人次1145萬,平均跨城觀演率超過60%。2023年前三季度,全國營業性演出場次達34.24萬場,較2022年同期增長278.76%;演出票房收入315.41億元,較2022年同期增長453.74%。這樣的數據增長,是基于供需雙方的“雙向奔赴”,也是消費復蘇的生動注解,更反映出人們對文化和娛樂的需求在不斷增加。
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演藝產業也逐漸進入成熟期。從上世紀80年代初到現在,中國的演藝產業已從單一的鏡框式劇場演出逐漸演化成沉浸式、行進式、主題公園式等不同類型的演出,觀演方式也從傳統的觀看方式到身、心、視、聽的沉浸式體驗。演藝產品從最初萌芽期到成長期,再到成熟期轉變,演藝內容與觀影關系在不斷創新求變。
如今,“80后”“90后”群體正在成為消費主力,這個群體的消費方式、消費意愿也在影響產品的創意和創造。市場在變化,演藝產業也正迎來發力期,“高質量,重體驗”的演藝將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近年來隨著全國大型演出劇團轉企改制的大力推進,陜西、安徽等地在安徽演藝集團、重慶演藝集團、陜西演藝集團、西安演藝集團、山西演藝集團等演出集團的推動下,演出市場非常活躍,發展潛力巨大。演出市場的專業化定位和全國品牌打造成為演出市場第三陣營主要的發展方向和目標。
文化和旅游部于近日發布了《關于促進旅游演藝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這是文化和旅游部首個促進旅游演藝發展的文件,著眼于推進旅游演藝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立足于旅游演藝作為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對旅游演藝這一業態的科學發展做出了全面系統的引導和規劃。
演出行業也存在著一些機遇。一方面,隨著文化產業的崛起和發展,政府對于演出行業的支持和投入逐漸增加,這將有利于演出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另一方面,隨著數字媒體的普及和應用,新的演出形式和傳播方式不斷涌現,為演出行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中研普華通過對市場海量的數據進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傳遞,為客戶提供一攬子信息解決方案和咨詢服務,最大限度地幫助客戶降低投資風險與經營成本,把握投資機遇,提高企業競爭力。
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專業分析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3-2028年中國演出服務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