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氯堿行業在連續多年高速發展后,通過產業政策的有效引導和行業企業的共同努力,正逐步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行業更加聚焦產業結構升級和產品結構優化,更加聚焦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和產品質量的提升,更加聚焦技術創新、節能降碳、安全管理和綠色環保等重點工作。
氯堿,即氯堿工業,也指使用飽和食鹽水制氯氣氫氣燒堿的方法。工業上用電解飽和NaCl溶液的方法來制取NaOH、Cl2和H2,并以它們為原料生產一系列化工產品,稱為氯堿工業。
氯堿產品種類多,關聯度大,其下游產品達到上千個品種,具有較高的經濟延伸價值,它廣泛應用于農業、石油化工、輕工、紡織、建材、電力、冶金、國防軍工等行業。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氯堿行業市場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
氯堿行業所涉及的產品包含:燒堿、聚氯乙烯、鹽酸、液氯、氯化鈣、氯化鋇、三氯化鐵、漂白劑、甲烷氯化物、環氧化合物、氯溶劑、氯化石蠟、金屬鈉、氯酸鈉、直鏈烴、芳烴氯化物等有機、無機化工產品 200 余種。
在“十三五”期間,國內氯堿行業發展迅速,燒堿和聚氯乙烯產能、產量繼續穩居世界首位。東部地區氯堿產業將依托區域位置及產業鏈優勢,探索出與化工新材料、氟化工、精細化工和農藥等行業結合的綜合發展模式。
氯堿企業的成本與其所處地域存在密切關系。東部沿海基礎物資及人力成本均略高于內陸地區,環保成本隨之提高,因此氯堿項目受到限制。
西部地區擁有豐富的煤炭、原鹽、電力、石灰等資源,還有相對廉價的人工成本,發展氯堿項目具有較大成本優勢,內蒙ECU平均成本比沿海便宜700左右。因此近年來國內氯堿產能擴張重心呈現出向西北遷移的特點,主要是從江浙、天津等地轉移至新疆、內蒙古等地。
行業供需態勢
氯堿工業屬于石油化工工業,是基礎原材料工業,我國是全球最大的氯堿生產國和消費國,主要產品燒堿和聚氯乙烯的產能、產量、消費均占全球的45%左右。2022年,我國燒堿總產能4,658萬噸,產能新增150萬噸,燒堿產量為3,990萬噸,全年行業開工負荷達到86%。我國燒堿產量變化主要受經濟形勢、新增產能數量及其投產時間、市場景氣程度、“堿氯平衡”因素及相關政策等多方面影響,產量整體呈現小幅增加。價格方面,燒堿震蕩整理為主,價格處在高位水平。
在氯堿產業中,因涉及氯堿綜合利潤分配,氯堿猶如“蹺蹺板”的兩端,燒堿跟液氯價格在一定周期內呈現負相關性。
2023年三季度以來,氯堿市場相較往年同期迎來了截然相反的走勢。以山東市場為例,山東32%的液堿價格從7月下旬的690元/噸漲至9月上旬的780元/噸;山東液氯市場價格從6月中旬補貼450元/噸漲至9月上旬的500元/噸。然而,歷史同期,氯堿價格卻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市場競爭格局
我國東部省份氯堿產業發展歷史悠久,同時東南部沿海地區也是我國氯堿產品主要消費市場,依托下游需求支撐和相對便利的對外貿易條件,當地氯堿產業逐漸探索出與石化行業、氟化工、精細化工和農藥等行業結合發展的模式。
西部地區依托資源優勢建設大型化、一體化“煤電鹽化”項目,形成了幾個大型氯堿產業集群,在我國氯堿行業整體布局中重要地位日益突出。
中部地區依托自身區位特點,利用臨近下游重點消費領域優勢發展氯堿化工,并重點發展精細耗氯產品,形成多個具有特色氯堿精細產業園,我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不同成長路徑和發展特點的氯堿產業帶更趨清晰。
未來發展趨勢
近兩年國家發布的相關“雙碳”政策仍將處于重要地位,氯堿企業節能降碳工作將與氯堿生產成本緊密相關。在國家穩步推進新型城鎮化戰略,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需求的拉動下,建材、家電、服裝及日用品等需求將會有所增加,進而帶動燒堿產品需求持續增加。此外,在我國處于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階段,參與國際化業務仍將為我國部分燒堿企業重點戰略方向之一。
“十四五”期間,國家明確提出推動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適度發展煤化工。新建現代煤化工項目應納入國家產業規劃并要設在產業園區,新增產能可控,行業發展前景將更為健康有序。同時,十四五期間,隨著“雙碳”管控的持續推進,也為現有煤化工項目在節能減排、優化效能等方面帶來更多的挑戰。
隨著人們環保意識提高和國家對節能減排政策的推動,目前氯堿化工產業正在逐步轉型升級。一些企業積極探索新路徑,如采用新型工藝技術改造升級設備、推廣先進節能技術等。此外,還有一些企業在開發新產品方面進行了嘗試。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報告準確把握行業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趨勢,有效規避行業投資風險,更有效率地鞏固或者拓展相應的戰略性目標市場,牢牢把握行業競爭的主動權。
更多行業詳情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中國氯堿行業市場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