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物技術行業是現代農業的前沿領域,利用生物科學原理和技術手段改進農業生產過程,旨在提高農作物產量與品質,同時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該行業涵蓋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學、生物育種、生物農藥與肥料等多個關鍵領域,對保障全球糧食安全、推動農業綠色轉型具有重要意義。
農業生物技術行業發展環境
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學等前沿技術正逐步走向成熟并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中。這些技術的突破不僅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還增強了農作物的抗逆性(如抗病、抗蟲、抗旱等),從而降低了農業生產的風險和成本。
各國政府都在積極出臺相關政策支持農業生物技術的發展。例如,中國政府將生物技術產業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來促進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這些政策不僅為農業生物技術企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和市場機遇,還為企業提供了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支持。
隨著全球人口的增長和消費者對健康食品需求的增加,對綠色、健康、環保的農產品需求日益增長。這推動了生物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如生物育種、生物農藥和生物肥料等。
農業生物技術行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國在種業科技領域持續發力,一方面加大研發力度,推出大量新的優質品種,一方面也在推動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
2023年12月25日,我國首批轉基因玉米、大豆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批準發放。2023年12月26日,農業農村部公告,26家企業獲轉基因玉米、大豆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這也是我國首批獲得生產經營許可證的轉基因玉米、大豆種子。多位農業資深人士表示,此次生產經營許可證的發放具有里程碑意義,意味著2024年將成為生物育種商業化加快推進之年。
種業關乎糧食安全。加快生物育種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推廣,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推動農業科技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隨著中國人口的增長和消費水平的提高,對糧食、蔬菜、水果、畜禽等農產品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對品質、安全、營養等方面的要求也不斷提高,這為生物育種行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潛力。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現代化,數字化、智能化是重要路徑。無論是助力農業生產提質增效、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還是推動鄉村振興跑出“加速度”,都更加需要科技創新力量的支撐。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農業生物技術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規劃咨詢綜合研究報告》分析:
根據國家戰略規劃,到2025年我國農業數字經濟占農業增加值比例要從2021年的7.3%達到 15%。農業生產經營數字化轉型取得明顯進展。數字技術與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融合,大田規模化種植基地、設施園藝標準園、規模化生豬 / 蛋雞 / 肉雞 / 奶牛養殖場、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率先實現數字化轉型。
農業科技,主要就是用于農業生產方面的科學技術以及專門針對農村以及城市生活方面和一些簡單的農產品加工技術。包括種植,養殖,化肥農藥的用法,各種生產資料的鑒別,高效農業生產模式等幾方面。
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1%,整體上形成了少量領跑、多數并跑和跟跑的農業科技基本格局。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原始創新能力不足、產業支撐能力偏弱等問題。
農業生物技術行業發展趨勢
在全球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日益受到重視的背景下,綠色可持續發展已成為農業生物技術行業的重要發展方向。生物農藥、生物肥料等綠色農業生物技術產品因其環保、安全、高效的特點而受到廣泛關注和推廣。這些產品不僅能夠減少化學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降低對環境的污染,還能夠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和安全性,滿足消費者對健康食品的需求。
隨著科研投入的不斷增加和技術人才的不斷聚集,農業生物技術的創新步伐將進一步加快。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學、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融合發展將成為農業生物技術領域的新趨勢。這些技術的突破和應用將推動農業生物技術行業向更加高效、安全、環保的方向發展。
農業生物技術行業正逐漸與其他行業進行跨界融合,形成新的產業生態。例如,與生物制造、生物醫藥等領域的交叉融合將推動新型生物制品的研發和應用;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將推動智慧農業的發展。此外,隨著農業生物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領域的不斷拓展,新興應用領域正不斷涌現。
想要了解更多農業生物技術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農業生物技術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規劃咨詢綜合研究報告》。報告在總結中國農業生物技術行業發展歷程的基礎上,結合新時期的各方面因素,對中國農業生物技術行業的發展趨勢給予了細致和審慎的預測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