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核電在運在建規模升至世界第一
根據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數據,截至2024年,我國在運和核準在建核電機組裝機約1.13億千瓦,規模升至世界第一。2025年,我國將核準開工一批條件成熟的沿海核電項目,穩步推進在建核電工程建設。
在建核電工程是指正在建設中的核電站項目。這些項目包括從設計、施工到設備安裝等各個階段的工作,旨在將核能轉化為電能。
目前,我國在建的核電工程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包括遼寧、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和海南等省份。截至目前,我國商運核電機組超過50臺,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總裝機容量超過5600萬千瓦,位列全球第三。此外,我國在建核電機組超過20臺,在建機組裝機容量已連續十多年保持全球第一。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核電工程行業管理模式分析與投資前景研究咨詢報告》分析:
核電作為一種清潔能源,具備能量密度高、單機功率大、土地利用率高、不受季節和氣候影響、發電成本穩定且相對較低等特點。核電機組的年發電利用小時數常年保持在7000小時以上,位居所有電源之首,并且在生產過程中不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和二氧化碳。核電全壽期二氧化碳排放當量僅約12.2克/千瓦時,與水電基本持平,低于風電、光伏。
核電工程是指采用核裂變或核聚變反應所釋放的核能轉換為電能的工程。具體來說,它涉及核電站的設計、建設、運行和維護等一系列活動。核電工程通常使用核反應堆作為核心設備,核反應堆中的核燃料在核裂變或核聚變過程中釋放出大量熱能,這些熱能被用來加熱水產生蒸汽,蒸汽驅動汽輪機轉動,進而帶動發電機發電。
核電工程具有高效、低碳、清潔等優點,能夠在不產生大量溫室氣體排放的情況下提供穩定的電力供應,對于緩解能源危機、保護環境具有重要意義。然而,核電工程也面臨著核安全、核廢料處理、核擴散風險等方面的挑戰和問題,需要采取嚴格的安全措施和監管措施來確保其安全穩定運行。
核電工程行業發展調研
中國在核電技術領域已取得顯著成就,如“華龍一號”、“國和一號”等自主三代核電技術的成功研發和應用,標志著中國核電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核電工程建設所需的關鍵設備和材料國產化率穩步提高,降低了對進口技術的依賴,提高了工程的經濟性和安全性。
我們的報告《2024-2029年核電工程行業管理模式分析與投資前景研究咨詢報告》包含大量的數據、深入分析、專業方法和價值洞察,可以幫助您更好地了解行業的趨勢、風險和機遇。在未來的競爭中擁有正確的洞察力,就有可能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獲得領先優勢。
隨著數字化和智能化技術的不斷發展,核電工程建造過程中廣泛應用了智能建造技術,提高了工程質量和效率。核電工程建設和運營過程中采用了數字化管理系統,實現了對工程全過程的實時監控和數據分析,提高了工程管理的精細化水平。
安全是核電產業發展的前提。現有的三代核電主要在安全系統改進上提升了核電站的安全性,已從設計上實現實際消除大量放射性物質釋放的可能。我國已實現核安全關鍵設備和材料的自主研發和國產化,自主三代核電綜合國產化率達到90%以上。此外,全球首座球床模塊式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石島灣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首次并網發電,標志著我國成為世界少數幾個掌握第四代核能技術的國家之一。
《“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提出,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有序推動沿海核電項目建設,合理布局新增沿海核電項目;到2025年,核電運行裝機容量達到7000萬千瓦左右。
想要了解更多核電工程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核電工程行業管理模式分析與投資前景研究咨詢報告》。報告對中國核電工程行業及各子行業的發展狀況、上下游行業發展狀況、市場供需形勢、新產品與技術等進行了分析,并重點分析了中國核電工程行業發展狀況和特點,以及中國核電工程行業將面臨的挑戰、企業的發展策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