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幾年來,我國應急產業不斷發展,從"找不到、調不來、用不好"到今天門類齊全,從簡單的手電、口罩、帳篷發展到陸海空一體的數字化、智能化裝備,應急產業規模已達萬億元。
應急產業是國家重點支持的綜合性新興產業。隨著國家對社會各類應急(爆炸、火災、地質、地震、氣象、公共衛生、恐怖襲擊等)救援越來越重視,相關部門陸續頒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應急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政策法規,主要包括《關于加快應急產業發展的意見》《國民經濟十四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等,要求加強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建設,增強全災種救援能力;加強和完善航空應急救援體系與能力;加強重大災害防治等領域先進技術裝備創新應用。在國家政策大力扶持的背景下,我國應急產業將出現快速、穩定的增長局面。
應急裝備產品種類繁多,根據功能和用途的不同可以分為應急服務產品、應急救援產品、監測預警產品和安全防護產品等四大類。
對一個國家而言,防災減災、"未雨綢繆"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政府社會管理的一項重要職能。隨著社會各方對應急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不斷增長,國內應急產業顯露出極大的發展潛力。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應急裝備行業也在不斷創新。新一代信息技術如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在應急裝備中的創新應用日益廣泛,提升了裝備的智能化水平。例如,安全應急無人機和機器人等高端化、智能化裝備在各類突發事件的應急保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今年1月,應急管理部“災害事故e鍵通”小程序正式上線運行。一旦發生災害事故,公眾可第一時間通過簡單的勾選、拍照、錄制視頻等方式完成現場信息采集,并將情況提供給應急管理部門。
在國家政策支持、新舊動能轉換以及"新基建"等大環境下,信息通信技術、新材料、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新概念正加速與應急產業融合,新一代智能化、無人化應急產品將逐步替代傳統應急產品,未來產業內競爭將逐漸加劇。
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呈多發、重發趨勢。我國是自然災害頻發的發展中大國。經國家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各有關成員單位會商核定,2023年我國各種自然災害共造成9544.4萬人次不同程度受災,直接經濟損失3454.5億元,與近5年均值相比上升12.6%。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應急裝備行業市場發展環境與投資趨勢分析報告》分析:
現階段國內外現有應急救援裝備在面對高層建筑和石化儲罐類等大型火災時,仍暴露出滅火能力嚴重不足等問題,傳統的救援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實戰救援需求。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積極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低空經濟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據媒體統計,今年有26個省份的政府工作報告對發展低空經濟作出部署。
低空經濟不僅涉及航空產業的發展,還與物流、農業、旅游、基建、電力、公安、醫療、體育等多個行業相融合,打造“低空經濟+”多種應用場景。
發展低空經濟能夠推動更多通航機場、直升機停機坪、無人機起降點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從而增加航空應急救援力量的布點,提高救援效率。
在洪水、地震等自然災害中,無人機和直升機等低空飛行器可以迅速到達災區現場,進行災情評估、救援物資投放和指揮調度。在城市消防、醫療救援等場景中,低空飛行器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無人機可以在高層建筑火災中進行滅火作業,直升機則可以進行快速轉運傷病員等任務。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一些關鍵裝備技術方面仍存在短板,部分高端安全裝備市場還是空白,難以應對部分重大、新生、高難度突發事件,亟須突破核心關鍵技術,研發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應急裝備。
想要了解更多應急裝備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4-2029年應急裝備行業市場發展環境與投資趨勢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