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WHO發布的《世界精神衛生報告》,2019年全球共有9.7億人患有精神障礙,患病率為13%,其中82%來自中等及低收入國家。其中,焦慮(患病率4%)和抑郁(患病率3.8%)是最常見的,全球分別有3.01億人、2.8億人,在新冠疫情影響下,焦慮和重度抑郁人數分別增加了28%和26%。精神分裂癥(0.3%)有2400萬人罹患,主要影響勞動年齡人口,按傷殘調整生命年衡量,其疾病負擔僅次于焦慮和抑郁。
2019年柳葉刀雜志上發表的一項橫斷面調查顯示,我國精神障礙(不含癡呆)終身患病率是16.6%,其中焦慮患病率最高,是7.6%,其次是以抑郁癥(6.8%)為代表的心境障礙,與全球情況相同。精神分裂癥患病率為0.6%。
全世界有很大部分精神障礙的患者沒有得到治療,WHO調研估計,全球只有29%患病人群接受過精神衛生治療,而在高收入國家,治療率達到70%,在低收入國家只有12%,差距巨大。
精神障礙多數以臨床表現作為診斷依據,缺乏特異性的影像學及生物標志物診斷方法。即使在接受治療的人群中,也是通過臨床表現明確靶癥狀后進行對癥治療,缺乏對因治療。對癥藥物使用后短期內控制癥狀,隨著人體耐藥,部分患者甚至會發展為藥物難治性精神障礙。精神障礙整體治愈率低,藥物不良反應明顯,導致患者用藥依從性較差。
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在中樞神經系統藥物開發熱潮中,三大類對癥治療藥物抗抑郁、抗焦慮、抗精神病藥物誕生后,精神藥理學發展逐步停滯。WHO數據顯示,全球每年用于精神衛生上研究經費約為37億美元,占全球衛生研究費用的7%,其中一半以上經費用于基礎研究,去探究發病機制以及病因學研究。而包括臨床試驗開展的治療評估部分僅占12.1%。
研究測算過,精神類疾病臨床研究成功率在所有適應癥中最低,在II期研究中成功率僅24%。原因除病因不明外,還有動物模型代表性差、患者異質性強且依從性差、缺少客觀的評估工具、安慰劑效應明顯等原因。
圖表:精神衛生研究金額分布
數據來源: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整理
2023年,非腫瘤研發領域,免疫、感染、皮膚是開展臨床試驗最多的領域,中美在占比上相差不大。在美國,神經類臨床研究數量排名第四,占比10%,而中國僅4%。其次美國有4%的臨床研究在研究精神疾病,而中國僅2%,中美在神經精神領域上相差較大。提示美國在神經神經領域已經取得一定進展,多數藥品實現從臨床前向臨床階段的跨越,相較之下,中國在相應領域,可能還處于早期狀態。
具體疾病來看,美國企業對于阿爾茨海默病、抑郁癥等神經、精神類疾病的研發熱度更高。中國企業則在II型糖尿病、缺血性卒中、高血壓等代謝性疾病上研發熱度更高。
精神分裂癥是一組病因未明的嚴重精神疾病,多起病于青壯年(初次發病年齡多在青春期-30歲),我國終生患病率約0.6%,具有治療率低、依從性差、復發率高、致殘率高的特點。全球共2400萬人,其中50%經歷一線治療失敗,30%以上患者是難治性精神病(TRS),18%患者對現有藥物無反應(Reviva演示材料)。從1957年氯丙嗪以來,已有多款抗精分藥(antipsychotics,APs)上市,可分為三類:①第一代/典型抗精神病藥:阻斷中樞D2受體,治療陽性癥狀(如幻覺),容易引起錐體外系不良反應。②第二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藥:5-HT和D2受體雙重阻斷。③第三代精神病藥:D2受體之外。第二/三代相較于第一代,錐體外系不良反應較少,且對陰性癥狀(如情感淡漠)有效。第一代由于不良反應使用較少。
現有藥物以DA能為主,對陰性癥狀和認知癥狀療效有限;現有抗精神病藥物有一些嚴重的短期或長期副作用,包括錐體外系運動癥狀或靜坐癥、遲發性運動障礙、高催乳素血癥、體重增加、代謝紊亂、嗜睡或鎮靜等,如氯氮平可能導致血細胞減少、奧氮平會引起明顯體重增加、喹硫平的心血管系統副作用。療效與安全性的限制導致精分患者依從性差、治療率低、復發率高。
在新藥物開發策略上:①為提高療效,將多種機制融合或開發全新靶點;②為降低副作用,使用拮抗劑的復方制劑或對藥物進行改良;③為提高依從性,將半衰期延長,或降低藥物副作用。
目前上市的長效制劑主要是利培酮、奧氮平、阿立哌唑和帕利哌酮四種,其中強生2021年新上市的棕櫚酸帕利哌酮(InvegaHafyera)能實現半年打1次。根據綠葉制藥公告,2023年全球抗精神病藥長效針劑市場規模約80億美元,其中棕櫚酸帕利哌酮長效針劑約50億美元。?2023年4月,梯瓦的利培酮-TV-46000(Uzedy)獲FDA批準上市,通過BEPO技術平臺開發的1月或2月使用1次的長效劑型,制劑中含有PEG/PLA聚合物,生物相容性溶劑,小分子活性藥物,皮下注射后立即沉淀,達到控釋目的。
自1959年全球首個抗抑郁藥物異丙煙肼上市以來,目前已有多款抗抑郁藥上市,其中三環類、四環類、單胺氧化酶抑制劑屬于傳統的第一代藥物,SSRI、SNRI、NaSSA等均為新型抗抑郁藥,也是現在的臨床首選藥物,其中又以SSRI最常用。根據IQVIA統計數據,2020年全球抗抑郁藥使用相對集中,前十款藥物市占率達到59%,其中SSRI和SNRI是相對常用的藥物種類。除伏硫西汀和布瑞哌唑(主要用于精分和抑郁癥輔助治療)外,其余前十款藥多數為2010年前上市的經典藥品。
從目前上市藥物機制上,主要是針對“單胺假說”,即抑郁癥患者神經突觸間隙可利用的單胺類神經遞質(主要指5-HT、DA和NE)濃度明顯下降,而升高其濃度能發揮抗抑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