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化纖行業簡介
化學纖維又名化纖,是指以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為原料,經制備紡絲原液、紡絲和后處理等工序制得的具有紡織性能的纖維。以原材料區分,化纖可分為人造纖維和合成纖維。人造纖維以木材、竹子、紙漿、廢棉紗等含有天然纖維素的材料為原料,經加聚或縮聚反應后合成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產品包括粘膠短纖、粘膠長絲和醋酸長絲;合成纖維以石油、天然氣和煤為原材料,通過復雜的化學反應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常用產品包括滌綸、錦綸、腈綸和氨綸等。
以形態結構特征區分,化纖又分為長絲和短纖維兩大品類。長絲為紡絲流體經紡絲成形和后加工后,長度以千米計的纖維品類,又可細分為單絲、捻絲、復捻絲、簾線絲和變形絲。短纖維的產品的長度則分布在幾厘米至幾十厘米之間,根據其長度不同可細分為棉型、毛型和中長型短纖維。
二、化纖行業相關政策
近年來,化學纖維行業的相關政策主要圍繞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優化產業布局、提升關鍵核心技術、加強行業治理和監管等方面展開。例如,《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24年本)》將化學纖維制造業列為鼓勵類產業,并明確了行業的發展方向和重點。同時,《關于化纖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也為行業“十四五”發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一系列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政府出臺一系列政策,旨在推動化學纖維行業向高質量發展。這包括提高研發投入,支持企業建立技術中心,鼓勵企業與科研院所合作,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等。同時,也鼓勵行業進行產品創新,開發高性能、多功能、差別化纖維,以滿足市場對環保性、差異化、高性能或個性化消費的特殊需求。
三、化纖行業發展歷程
化纖行業的發展經歷了多個階段,從1846年的起步,通過硝酸處理木纖維素制成硝酸纖維素開始,逐步拓展到以纖維素和蛋白質為原料的人造纖維品種,粘膠纖維逐漸成為天然絲的替代者。進入20世紀40至50年代,化纖行業迅速成長,合成纖維品種如聚酰胺、聚酯和聚丙烯腈相繼投產,人造纖維產量也快速飆升。隨后,從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行業逐步進入平穩增長階段,合成纖維產量超過人造纖維,化纖工業發展到了高效化、自動化、大型化的階段。自70年代中期起,化學纖維行業進入成熟階段,纖維用途擴大至裝飾和產業領域,雖然總產量繼續增加但增速減緩。同時,市場競爭加劇,廠商更加重視新產品和新工藝的開發,化纖發展重點由“量”轉向“質”,由常規產品向新產品轉變。
我國化纖行業起步較晚,大型規模化生產始于20世紀70年代起的“四大化纖”工程建設。但歷經四十余年的發展,已實現眾多大宗品類化纖產能的全球領先,是最大的化纖生產國,在世界化纖行業內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時至今日,我國化纖行業逐漸形成規模化、大型化行業格局,產業結構優化、綠色化、差異化成為新的行業發展方向。但目前階段我國化纖行業自主研發能力仍屬短板,仍需加大對化纖制造的研發投入,建設化學纖維制造的技術研究和新材料開發的人才梯隊,從而實現我國化纖制造行業的硬實力提升。
四、化纖行業發展現狀
2022年4月,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化纖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推進大集成、低能耗智能物流、自動落筒、自動包裝等裝備研發及應用,提升纖維自動化、智能化生產水平”。我國化纖產量從2012年的3837.37萬噸增長到2022年的6697.80萬噸,年均復合增長率為5.73%。伴隨我國化纖產量保持穩定增長態勢,降本增效、產能提升將促使其對智能物流系統的需求持續增長。
圖表:2018-2022年中國化纖產量及增速
近年來,全球紡織產業分工持續深化,產業鏈前端和中間產品貿易更趨活躍,體現出產業鏈供應鏈融合加深,我國化纖產業正是國際紡織供應鏈的核心參與方。根據中國海關數據統計,2023年化纖出口量為650.73萬噸,同比增加15.08%,較2022年提升6.32個百分點;出口占比9.47%,較2022年提升0.76個百分點。其中,滌綸長絲、滌綸短纖拉動化纖出口增長,同比增加均超過20%,如滌綸短纖月均出口10萬噸,遠超往年同期水平。從出口目的地看,印度、土耳其、越南、巴基斯坦、埃及、巴西位列前六,出口市場向紡織業快速發展的新興市場集中。其中,出口印度70.26萬噸,同比增長45.49%,出口占比超10%;出口土耳其62.8萬噸,同比增長30.54%,出口占比為9.65%;出口越南60.95萬噸,同比增長12.73%,出口占比為9.37%。
《2023-2028年中國化纖行業發展分析與投資前景預測報告》由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撰寫,本報告對該行業的供需狀況、發展現狀、行業發展變化等進行了分析,重點分析了行業的發展現狀、如何面對行業的發展挑戰、行業的發展建議、行業競爭力,以及行業的投資分析和趨勢預測等等。報告還綜合了行業的整體發展動態,對行業在產品方面提供了參考建議和具體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