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化的運輸體系中,內河運輸依然占據重要地位,發揮著不可或缺的輔助作用。2023年,全國內河運輸完成貨運量47.91億噸、貨物周轉量20772.54億噸公里;海洋運輸完成貨運量45.77億噸、貨物周轉量109178.98億噸公里。
內河運輸是指使用船舶通過國際內江湖河川等天然或人工水道,運送貨物和旅客的一種運輸方式。它是水上運輸的一個組成部分,主要在內陸腹地和沿海地區之間起到紐帶作用,同時也是邊疆地區與鄰國邊境河流的連接線。
我國作為水運強國,且內河航運占比遠超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隨著我國加入WTO,以及與東盟自由貿易區和CFPA的簽署,我國整個內河航運市場與世界經濟的合作一直持續升溫、欣欣向榮。
2023年全國擁有水上運輸船舶11.83萬艘,比上年末減少0.36萬艘,凈載重量3.01億噸、增加0.03億噸,載客量81.25萬客位、減少4.93萬客位,集裝箱箱位304.24萬標準箱、增加5.52萬標準箱。
2023年全國內河航道通航里程12.82萬公里,比上年末增加184公里。等級航道通航里程6.78萬公里,占內河航道通航里程比重為52.9%,其中三級及以上航道通航里程1.54萬公里、占內河航道通航里程比重為12.0%。
來源:交通運輸部、中研整理
2023年各等級內河航道通航里程分別為:一級航道2192公里,二級航道4471公里,三級航道8741公里,四級航道11717公里,五級航道7375公里,六級航道16342公里,七級航道16989公里。等外航道6.03萬公里。
內河運輸在人類歷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尤其在早期,我國南方就廣泛利用內河運輸來運送如鹽、茶葉、絲綢等貨物。與沿海運輸和遠洋運輸相比,內河運輸的船舶噸位通常較小,更適應內陸水域的環境特點,如水流、潮汐、水位變化等。
長江、西江、京杭運河、淮河等干流河道,構建了我國縱貫南北、橫穿東西的多個航運輻射區。借由內河航運提供的低成本、高載能等運輸便利,各區域間通過打破地理界限,有利于東部、中部、西部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3-2028年中國內河運輸行業發展策略及市場深度研究分析報告》分析:
2023年完成營業性貨運量93.67億噸,比上年增長9.5%,完成貨物周轉量129952億噸公里、增長7.4%。其中,內河貨運量47.91億噸、增長8.8%,內河貨物周轉量20773億噸公里、增長9.2%;海洋貨運量45.77億噸、增長10.2%,海洋貨物周轉量109179億噸公里、增長7.1%。
2023年完成營業性客運量2.58億人次,比上年增長121.6%,完成營業性旅客周轉量53.77億人公里、增長137.9%。
今年2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提出,必須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優化運輸結構、優化主干線大通道。推動運輸結構調整、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將是“十五五”期交通運輸行業重要任務之一。當前,內河水運仍是我國綜合交通體系的短板。
交通運輸部印發實施《關于新時代加強沿海和內河港口航道規劃建設的意見》,提出加快建設國家港口樞紐體系、全面攻堅國家高等級航道、打通內河航運堵點卡點、實施內河水運聯通體系工作、高質量構建現代化港口與航道體系等政策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內河航運在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然而航運業排放已成為我國沿海、內河港口大氣污染的重要來源之一,尤其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長三角和珠三角的主要港口,船舶的尾氣排放已成為當地重要污染源,其中氮氧化物排放量占當地的 9%-37% 、二氧化硫排放量占7%-59%。內河航運業綠色轉型勢在必行。
本報告專業、權威,報告根據內河運輸行業的發展軌跡及多年的實踐經驗,對中國內河運輸行業的內外部環境、行業發展現狀、產業鏈發展狀況、市場供需、競爭格局、標桿企業、發展趨勢、機會風險、發展策略與投資建議等進行了分析,并重點分析了我國內河運輸行業將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對內河運輸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及前景作出審慎分析與預測。
想要了解更多內河運輸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3-2028年中國內河運輸行業發展策略及市場深度研究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