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球生物育種市場持續增長。根據多個權威報告,2022年全球生物育種市場規模達到660億美元,而到2023年底已達到720億美元(來源:中研網、百家號)。預計未來幾年內,隨著技術的不斷創新和市場的不斷開拓,生物育種市場將繼續保持穩健增長的態勢。
生物育種市場的增長主要源于人口增長、氣候變化挑戰、可持續農業實踐、新興市場的發展以及消費者對食品質量要求提高等多方面因素的推動(來源:中研網)。
根據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的《2024-2029年中國生物育種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機會分析報告》顯示:
生物育種行業發展前景研究
生物育種技術主要包括基因編輯、高通量篩選、數據驅動育種等。這些技術的應用不僅提高了育種效率,還加速了新品種的培育和推廣(來源:中研網)。
近年來,中國在生物育種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和創新成果,如水稻超級雜交技術、玉米雙低雜交技術、棉花轉基因技術、小麥抗條銹病基因編輯技術等。
中國生物育種市場在全球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到2023年,中國生物育種市場規模達到1462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增長至5.8%,市場增速整體高于全球其他地區(來源:報告大廳)。這一增長主要得益于中國政府對農業科技創新的支持,以及中國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對食品安全、可持續農業的需求。
生物育種產業化近年來不斷被提上議程,并取得較為明顯的成果。2月3日,新華社受權發布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動生物育種產業化擴面提速,更加重視生物育種帶來的產業變革,轉基因技術有望穩步推進。
玉米作為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約占糧食種植總面積的35%,年產量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40%。我國大豆供需矛盾突出,2022年進口量超9000萬噸,對外依存度較高。因此,玉米、大豆在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中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提高這兩種農作物的單產將進一步增強我國的糧食安全。
生物育種技術是以轉基因技術為核心,融合雜交選育、分子標記等先進技術的重要選種育種手段。
種業關乎糧食安全。加快生物育種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推廣,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推動農業科技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
2023年12月26日,農業農村部公告,26家企業獲轉基因玉米、大豆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這也是我國首批獲得生產經營許可證的轉基因玉米、大豆種子。多位農業資深人士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此次生產經營許可證的發放具有里程碑意義,意味著2024年將成為生物育種商業化加快推進之年。
種子在我國糧食增產中的貢獻率已達到45%,生物育種將提高農作物的抗逆性和抗病蟲害等能力,有利于糧食穩產、增產。目前我國糧食的單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特別是玉米和大豆,例如玉米單產大約只有美國的57%左右。按照現在這個進度,在未來幾年內,我國生物育種,尤其是生物育種的玉米種植面積會進入擴張加速期。
農發種業一位負責人表示,轉基因品種有利于減少農藥使用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對保障糧食提質增產、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業綠色發展意義重大。
生物育種市場的需求主要由人口增長、消費者對食品質量要求的提高以及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需求等多方面因素推動,隨著全球人口的不斷增加和消費水平的提高,對糧食、蔬菜、水果、畜禽等農產品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對品質、安全、營養等方面的要求也不斷提高。
植物育種市場包括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蔬菜瓜果等領域的育種和繁育。隨著轉基因作物的商業化趨勢日益明顯,以及消費者對健康食品需求的增加,植物育種市場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
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應用將在育種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通過大規模的數據收集和分析,育種者可以更精準地預測和選擇適合的基因型,加快育種周期,優化品種適應性和生產力(來源:報告大廳)。
未來育種將更加關注開發適應更極端氣候條件下的作物和畜禽品種,如耐熱、耐旱、抗病、耐鹽等特性的育種(來源:報告大廳)。
社會對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需求增加,未來育種趨向于開發更環境友好的品種和技術,如減少化學農藥使用、改善土壤健康、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創新(來源:報告大廳)。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及投資者能否做出適時有效的市場決策是制勝的關鍵。中研網撰寫的生物育種行業報告對中國生物育種行業的發展現狀、競爭格局及市場供需形勢進行了具體分析,并從行業的政策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及技術環境等方面分析行業面臨的機遇及挑戰。同時揭示了市場潛在需求與潛在機會,為戰略投資者選擇恰當的投資時機和公司領導層做戰略規劃提供準確的市場情報信息及科學的決策依據,同時對政府部門也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想了解關于更多生物育種行業專業分析,可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的《2024-2029年中國生物育種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機會分析報告》。同時本報告還包含大量的數據、深入分析、專業方法和價值洞察,可以幫助您更好地了解行業的趨勢、風險和機遇。